李世民亲征高句丽,为什么只是重创没能将其彻底消灭?
唐太宗李世民是名副其实的千古一帝,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唐朝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重要基础。然而在对外开疆拓土时,他只是重创了高句丽,没能彻底将其消灭,这是为什么呢?下面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纵观李世民的一生,其一手开创的贞观之治堪称煌煌盛世,史书评赞道“振古以来,未之有也”,在军事上,李世民领导下的唐军“大诛四夷之侵侮者,破突厥,夷吐浑,平高昌,灭焉耆,皆俘其王”,突厥、吐谷浑、高昌等区域皆被平定,四夷纷纷俯首称臣。
在盛世之下,高丽问题一直是李世民的心头之患,他率唐军御驾亲征都没有使其彻底臣服,这成为了他终生挥之不去的遗憾。高丽问题为何难以解决,这个地方又是怎样成为李世民的“滑铁卢”的?背后原因值得考究探析。
01.高丽问题的由来
西汉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唐朝东部边陲有个名叫扶余人的少数民族建立了一个政权,这个政权被称为“高丽”,又叫“高句骊”,它主要处在朝鲜半岛的北部与中部地区,根据《后汉书》记载,高丽“其人凶急,有气力,习战斗,好寇钞”,该地民风具有明显的尚武好斗习气。
两汉及魏晋时期,高丽一直以藩属国的身份向中原王朝臣贡,但由于中原王朝处在动荡与更替之中,高丽政权渐渐表现出了离心倾向。在隋朝兼并陈的历史时期,高丽臣民也没闲着,他们“驱逼靺鞨,固禁契丹,出兵入寇辽西,南征新罗、百济”,新罗、百济的一些领土被高丽吞并,其综合实力得到大大增强,自此不再履行藩属国的义务。
随着隋朝兼并陈渐成定局,隋文帝杨坚得以腾开手,他抽调南部战场的部分兵力,外加中央政府在民间的征兵,组成一支三十万大军的队伍,浩浩荡荡向高丽开拨,但由于遭遇瘟疫,还没来得及正式开战,大部分隋军便因病而亡,隋文帝只好放弃。
据《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一》记载,大业八年(公元612年),隋炀帝杨广亲率一百余万士兵,分水陆两线征讨高丽,但“高丽兵乘高击之”,由于作战位置不占优势,“隋兵不得登岸,死者甚众”,水军损失巨大。
又据史书记载“大业八年……初,九军渡辽,凡三十万五千,唯二千七百人,资储器械巨万计,失亡荡尽”,三十多万隋军与高丽军作战后仅剩不到三千人,战争的残酷程度可想而知,这与隋炀帝指挥失误有着莫大的关系。
按照史料统计,隋炀帝先后发动了三次大规模征讨高丽的战争,但均以惨败告终,高丽政权自此彻底颠覆了中原王朝的宗主国地位。根据《旧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九》记载,“武德二年,遣使来朝,四年,又遣使朝贡”,李渊时期,迫于李唐的军事压力,高丽曾两次派使臣进贡。
但高丽并不是诚心归顺于李唐,根据《新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五》记载,高丽臣民“乃筑长城千里,东北首扶馀,西南属之海”,对唐朝表现出了明显的防备心理。
在高丽问题上,李渊曾表示:“名实之间,理须相副……此亦何臣之有,何必令其称臣”,他认为并不能让高丽彻底服帖于中央政府,通过强制手段使其称臣只不过流于表面,还不如就此放弃。
而李世民则指出:“高丽所居本四郡”,他认为高丽的大部分区域早在汉朝时期便是四郡之地,归中央政府管辖,唐朝应该收复这些地区。
02.李世民御驾亲征
在李世民主政初期和中期,为了积蓄国力,国家普遍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对外主要经营西北地区,对处在东北边陲的高丽则采取维持现状的怀柔政策。当时的朝鲜半岛还存在新罗、百济两个政权,它们的势力比较小,高丽经常打压、侵略它们,但由于三个政权都能老老实实的遵守藩属国义务,所以唐朝政府往往对三方间的纷争视而不见,只要它们不影响李唐百姓的安宁生活就行。
而到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时,情况有所改变,根据《资治通鉴·唐纪·卷一百九十七》记载,“新罗遣使言百济攻取其国四十余城,复与高丽连兵,谋绝新罗入朝之路”,百济不但攻占了新罗大部分领土,而且还和高丽的军队联合,双方共同阻断了新罗向唐政府的朝贡之路,这明显是在挑战李唐的宗主国权威。
面对扑面而来的挑衅,李世民派人向高丽下诏:“新罗委质国家,朝贡不乏,尔与百济各宜戢兵,若更攻之,明年发兵击尔国矣”,这是一份严正的外交声明,若高丽与百济不停止对新罗的进攻并继续阻断朝贡之路,李唐宗主国将出兵征讨,直接以武力解决问题!
在诏书压力下,高丽不仅没有收敛以前的行为,反而变本加厉,继续联合百济对新罗发动战争,而且还派使臣劝说漠北薛延陀汗国进行反抗,李唐东北边陲潜藏着巨大的危机。得知情况后的李世民大怒道:“违我诏命、侵暴邻国,不可不伐”,朝廷正式决定诉诸武力。
由上述梳理我们可以看出:高丽违抗诏命是引发李唐出兵讨伐的导火线。在对待唐周边政权问题上,李世民曾在朝堂上对群臣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主张以平等方式对待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西北部族在唐开明政策的影响下纷纷臣服。
各区首领不断前往长安朝拜皇帝,李世民被拥戴为“天可汗”,李唐的光辉形象就此树立起来。高丽的主动挑衅无疑是在抹黑李唐的光辉形象,为消除负面影响,出兵就成为合理的选择。
据《新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五》记载,李世民曾对群臣分析道:“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他认为天下已定,唐朝应该考虑解决东部边陲的问题,从而消除后世子孙的忧虑,为此他想御驾亲征。
大臣们纷纷劝谏李世民慎重考虑,他依然选择亲赴疆场。根据《旧唐书·本纪·卷三》记载,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李世民“亲统六军发洛阳,卯,诏皇太子留定州监国”,他把皇太子留在定州监国,自己则率军亲征高丽。
李世民亲征高丽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由于前期的苦心经营,李唐西北各部族基本归顺,边疆地区获得了安宁,国内民力也基本上恢复好了,此时攻打高丽具备充分的内外条件,第二,高丽竟敢对他的诏书置若罔闻,这让身为“天可汗”的他颜面扫地,如果不亲自前往平定,以后将很难在其他藩臣中树立威信。
第三,尽管高丽气焰嚣张,可它毕竟是个小国,其实力与大唐不可同日而语,李世民有近乎百分之百的把握将其一举灭掉。
03.高丽之战的过程
经过精心准备后,李世民亲率长孙无忌、李世勣等将领,兵分水陆两线进军高丽。李世民在慰问受伤将士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令自己大为满意的情况:有部分士兵是志愿参军,他们“不求县官勋赏,惟愿效死辽东”,由此可以看出:李唐出兵征伐高丽具备坚实的民意基础。
李世勣率军渡过辽水正式进入高丽境内时,高丽臣民恐惧万分,“城邑皆闭门自守”,他们采取了以防守为主的作战策略,唐将张俭率兵作前锋,在攻打建安城时“破高丽兵,斩首数千级”,接着李世勣又攻占了盖牟城,俘获高丽士兵两万多人,粮食十万余石,唐军的后勤补给问题解决了。
将士们愈战愈勇,张亮率军从东莱渡海,准备进攻卑沙城,但卑沙城“四面悬绝,惟西门可上”,于是他适时调整策略,派部下程名振于夜里兵临城下,没过多久唐军便攻占了卑沙城,俘获男女八千余人。
随着唐军的不断推进,大城池争夺之战开始出现,李世勣攻打辽东城时,昼夜不停的派军出击,接连进行两日,士兵们早已困乏,了解李世勣的作战情况后,李世民直接兵临辽东城下,“围其城数百重,鼓噪声震天地”,恰巧此时又起了南风,李世民便“遣锐卒登冲竿之末……火延烧城中”,很快辽东城便被拿下了。
此次攻城之战,高丽军一万多人被杀,一万多人被俘,城中还有四万多的百姓也选择了归顺,朝廷把辽城改称为辽州,李世民首次出战便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攻打白岩城时,战斗异常惨烈,唐右卫大将军李斯摩被敌军用弓箭射中,“上亲为之吮血,将士闻之,莫不感动”,李世民亲自为李斯摩吮吸伤口瘀血的事情传遍了军营,将士们都为之备受鼓舞,在之后的作战中表现得更加骁勇。
由于白岩城的战略位置颇为重要,高丽乌骨城守将派遣了一万多名士兵前往支援抵抗唐军,唐将契苾何亲驾铁骑闯入敌阵冲杀,腰部被敌军刺伤,但他用衣服捆住伤口坚持继续作战,跟随他的骑兵也奋力杀敌,没过多久高丽军便显露出了败势,接着契苾何等一帮李唐兵将又“追奔数十里,斩首千馀级”直到天色变暗才肯停止,白岩城之战就此结束。
通过上述战役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唐军征讨高丽时虽然受到了抵抗,但仍势如破竹,高丽军处于明显的败势。一个多月以后,“车驾至辽东,丙辰,至安市城”,李世民驾车赶到了安市城下,这座城要是被攻下,唐军将直捣高丽都城——平壤,拿下安市城具有重大战略价值,唐军的胜利似乎就在眼前。然而,李世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安市城竟然成了他一辈子的遗憾。
04.盛世下的“滑铁卢”
公元645年六月中旬,李世民率领唐军包围了安市城,一场关乎李世民颜面和高丽国国运的决战正式开始,听闻前方军情,高丽政权的最高统治者泉盖文直接令总督高延寿、高惠真率领十五万大军驰援安市城。
面对气势汹汹的高丽大军,李世民“命左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将突厥千骑以诱之”,不料想高丽军果真上当,他们“竞进乘之,至安市城东南八里,依山而陈”,接着李世民“自将步骑四千,挟鼓角,偃旗帜,登北山上”,唐将李世勣也布起了兵阵,高延寿想要分兵抵御,无奈军心已乱,唐军将领薛仁贵“著奇服,大呼陷陈,所向无敌”,高延寿兵将纷纷溃败而逃,唐军斩杀高丽军两万余人。
高延寿会集剩余兵将,准备依靠山地险要地势作垂死挣扎,李世民率军包围,长孙无忌令手下拆桥断其归路,见大势已去,高延寿只好率三万六千八百人投降,“入军门,膝行而前,拜伏请命”,经此一战,唐军缴获了战马五万余匹,耕牛五万多头,士兵作战铁甲一万余领,战果颇为丰硕,但安市城依旧没有被攻取。
唐军围攻了安市城一个多月,仍然没有成功,据《资治通鉴·唐纪·卷一百九十八》记载,唐将李世勣愤然提出“克城之日,男子皆坑之”,安市城的百姓听闻消息以后,纷纷投军守城,城中自此全民皆兵。
唐军再度攻城时,遭受了高丽军更为顽固的抵抗,双方僵持不下,转眼间到了深秋,天气渐渐寒冷,“草枯冰冻,士马难久留,且粮食将尽”,由于担心天寒后草木枯死,战马缺少草料,再加上军粮也快要吃完,李世民萌生了退兵的想法。
在退兵之前,李世民依然不死心,他想做最后的努力,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唐军全体将士在城外筑起了一座比安市城还要高的土山,在土山上的唐军居高临下,城内景象尽收眼底,胜利近在咫尺,不料天不遂人愿,这座土山被高丽军的敢死队乘机占领了,唐军多次进攻都没有收复失地,眼看着冬季将要来临,唐军只好撤退。
尽管取得了丰硕的战果,但高丽依然没有被彻底拿下,李世民满怀信心而来,最终心怀遗憾而归,他只得叹息道:“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从此以后李世民再也没有征伐过高丽,安市城成为了他永远的“滑铁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