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是如何用一年时间壮大瓦岗军,又是如何在一年将他们带向覆灭的?
对李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其中实力最强者莫过于瓦岗军,瓦岗军的壮大离不开一个名叫李密的贵族子弟。
公元613年,李密伙同昔日好友杨玄感发动叛乱,失败后,李密过上了长达几年的逃亡生活,经过九死一生,辗转加入了翟让的瓦岗军,自此瓦岗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李密的谋划下,瓦岗军在一年之内逐渐发展成为中原地区最强的武装力量。
在此期间,李密歼灭了隋朝最骁勇的名将张须陀,招降隋将裴仁基,得到秦琼、罗士信两位猛将。
而且在李密的带领下瓦岗军拿下了隋朝最大的粮仓兴洛仓,占领了河南大部分地区,只有洛阳一城在隋军的控制之中。
瓦岗军从李密刚加入时的万余人,逐渐发展到几十万之众。
然而可谓是成也李密,败也李密,他用一年时间壮大瓦岗军,一年多时间把瓦岗军带向了覆灭。
可以说李密拥有一手好牌,当时等级观念非常深,人一生下来就有贵贱之分,老百姓都习惯了贵族统治,而且古人迷信,无论老百姓也好,关陇贵族子弟也罢,他们都认为关陇贵族集团子弟是天命所归。
李密、李渊有强大的号召力跟他们的出身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问题来了,李密佣兵数十万,手下有秦琼、程咬金、罗士信、单雄信等一大批猛将,又有着关陇贵族子弟的光环,为什么不到两年时间就把瓦岗军带向覆没呢?这首先要从瓦岗军如何壮大开始说起。
翟让让贤
翟让担任东郡法曹期间,因犯下死罪逃往瓦岗寨,占山为王,建立瓦岗军,最开始瓦岗军也就数万人的规模,主要以盗窃为生。
翟让志向不高,有吃有喝足矣,当初落草为寇也是为了生活。
然而一个人的到来却改变了瓦岗军的格局,此人就是隋朝一级通缉犯——李密,一个颇有政治眼光的关陇贵族子弟。
李密来到瓦岗寨后,替翟让出谋划策,并向他献出问鼎天下之策,李密认为荥阳是军事重地,当初刘邦与项羽在荥阳一带大战两年多,虽然项羽胜多败少,却始终没能向西挺进。
拿下荥阳可以筹集粮草,待兵强马壮、粮草丰富之后再夺取天下。
翟让采纳李密的计策连克荥阳几座县城,斩杀荥阳通守。
翟让是一位宅心仁厚的首领,虽然李密的功绩、才能已经威胁到他的地位,但是他却没有打压李密,反而划出一支部队给他统领,并给这支军队取名叫“蒲山公营”。
不久李密拿下了洛阳附近的兴洛仓,断了洛阳的粮道。
瓦岗军拿下兴洛仓后,李密开仓放粮,趁机树起招兵大旗,瓦岗军瞬间实力大增。
后来李密还降服了裴仁基部,得到罗士信、秦琼两位猛将。
翟让本来没多大的志向,加上他又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出身低微,也没李密的谋略,于是甘愿让出瓦岗军首领的位置给李密。
大业十三年(617年)春,李密设祭坛,登基称“魏公”,拜翟让为上柱国,年号为“永平元年”,模仿隋朝设三司、六卫。
李密接管瓦岗军大权后,河南大部分州县望风而降,自此瓦岗军的兵力扩至数十万,成为中原地区实力最强的起义军。
那么瓦岗军实力雄厚,李密又拥有秦琼、程咬金、罗士信、单雄信等一大批能征惯战的猛将,为何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翟让遇害让瓦岗内部分裂
翟让交出大权让他的部下颇为不满,他们可不愿屈居于一个外来户之下。
以翟让为首的老瓦岗军和以李密为首的新瓦岗军时不时产生一些冲突。
李密虽然掌控了瓦岗实权,但是做起事还是会受到翟让部下的掣肘。
后来翟让在部下的挑唆下得罪了李密的信臣,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
公元617年,李密大设酒宴款待瓦岗将士,并埋伏好刀斧手,宴席进行期间,李密一声令下,刀斧手闪亮登场,翟让与其亲信、兄弟一同遇害,徐世勣也受了伤,单雄信跪地叩头求饶才幸免于难。
事后,李密收编了翟让的军队。
李密杀翟让确实考虑不周。
当初汉代的更始帝一直想除掉刘秀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借口,无理由杀功臣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杀功臣会让其他功臣武将感到畏惧,甚至有的为了明哲保身迫于无奈造反。
刘邦杀韩信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韩信之死引发长达几年的异姓诸侯王之乱,他们怕步韩信之后尘,于是起兵自保。
更何况翟让对李密还有知遇之恩,杀了翟让只会让瓦岗将士离心离德,他们看到李密是一个只能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的奸邪小人。本来李密远道而来,在瓦岗没有根基,大张旗鼓杀老寨主不能服众。
此后,新瓦岗人和老瓦岗人之间的矛盾开始激化,也为李密后来的失败埋下伏笔,所以他后来东出潼关,没有人愿意接纳他,因为他杀了翟让,天下人视之为忘恩负义之辈。
李密为了疏远旧瓦岗将领,把徐世勣调离权力中枢,让他镇守黎阳,不久也将单雄信调走。
李密占据粮仓,没有钱帛来源,立功的将士无法得到实惠的封赏,久而久之瓦岗将士对李密越发的不满。
李密得不到关陇贵族集团的支持
西汉中后期主要采用“察举制”选拔人才,东汉承袭西汉旧制,渐渐地察举制的弊端开始暴露,“察举制”顾名思义就是由有一定地位的官员向朝廷推举人才。
到了东汉末年,官员的选任由地方豪强垄断,逐渐发展成为一方割据势力。
渐渐地大家习惯这种贵族政治,到了西魏时期,权臣宇文泰为了抗衡东魏集团,创立了府兵制度,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关陇贵族集团。
关陇贵族集团可不容小觑,清代史学家赵翼曾说:“武川区区弹丸之地出周、隋、唐三代帝王,共统治三百余年,这难道不是王气所聚之地?”
古人比较迷信,他们认为关陇集团有王者之气,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关陇贵族子弟,他们皆认为未来的真命天子理所当然来自关陇集团,“关陇集团”是他们最信赖的品牌。
所以这也是很多农民起义军首领不自信的原因所在,虽然李渊、李密都出自关陇集团,但关陇集团却只支持李渊,不支持李密。
李密虽然是北周八柱国李弼之曾孙,正宗关陇贵族子弟,但是隋文帝即位以后,对利益进行再分配,李密的家族开始衰落。
隋炀帝即位以后,李密凭借父荫在皇宫内担任警卫,奈何不讨隋炀帝喜欢,结果被劝退。
后来李密以谋士的身份加入杨玄感叛乱,此时他跟关陇贵族集团扯不上半点关系,关陇贵族此时支持的是弘农杨氏,也就是隋朝开国功臣杨素长子杨玄感。
所以杨玄感举起反隋大旗之时,得到关陇贵族子弟三十多人的支持,然而杨玄感有勇无谋,一手好牌被他打烂了。
李渊看明白了这点,他声称自己的先祖是陇西李氏,老子的后裔,其实根据陈寅恪先生的考证,李渊的先祖是赵郡李氏。
李渊跟陇西李氏攀亲带故,才能跟关陇贵族集团走得更近。
而且李渊与隋炀帝都是八柱国之独孤信的外孙,算起来他们还是表兄弟,而且独孤家族可是鲜卑的老牌贵族,这些光环李密都没有,所以关陇贵族支持李渊而不支持李密。
所以后来柴孝以“刘邦占据关中胜之,而项羽失关中而败之”为前车之鉴,劝说李密拿下关中,李密却拒绝了,虽然他给出了一大堆理由,但是其主要原因还是得不到关陇贵族的支持。
李密的处境很尴尬,得不到关陇贵族的支持,也得不到瓦岗军的支持,在瓦岗军看来他贵族出身,又是读书人自然跟他们的格调有些格格不入,这也是李密除掉翟让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他没有想到杀了翟让使得瓦岗内部分裂更严重,连秦琼、程咬金都开始另寻东家。
与宇文化及周旋,战略失误
公元617年七月,瓦岗军猛攻洛阳,守军无力抵抗,送往江都的求救信纷至沓来,隋炀帝无奈之下派王世充挂帅镇压瓦岗军。
王世充先后与李密交战百余次,两军相持不下,隋炀帝非常着急,在军中拜王世充为将军,让他赶紧击败瓦岗军。
王世充率军渡过洛水与瓦岗军交战,却大败而归,损兵折将几万人,只有千余人回到洛阳。
第二年三月,宇文化及发动兵变,杀隋炀帝。
天下无主,王世充等人拥立隋炀帝之孙越王杨侗为帝,王世充、段达、元文都等人辅政。
此时李密已将洛阳城包围,杨侗手中只剩下洛阳一城,情况非常危急,不久宇文化及率领十几万大军驻扎在郊外,对洛阳虎视眈眈。
元文都提议,现在洛阳城外有李密,郊外有宇文化及,如果此时派兵攻打宇文化及,那么隋军必定会腹背受敌,不如招降李密,给他高官俸禄,用他的兵去打宇文化及,待他们两败俱伤时,隋军再趁势而出。
杨侗采纳了元文都的建议,派人封李密为太尉、尚书令,命他立即讨伐宇文化及。
以李密的聪明才智,他应该看得出隋军的用意,但是他既然接受了朝廷的封赏,估计李密也怕腹背受敌,先稳住洛阳一方,等消灭宇文化及后再对付杨侗,其实他错了。
宇文化及一行人并没有弑帝叛逆的野心,当初跟随隋炀帝前往江都的禁卫军大多是关中人,他们造反也是因为隋炀帝不愿西归,打算老死在江都,他们思乡心切才发动政变。
宇文化及一行人经过河南,首先攻打黎阳仓,多半也是为了补充军粮,他们的目的是回到自己的家乡。
然而李密却跟宇文化及杠上了,他将自己所有的精锐部队都投入到与宇文化及的斗争中。
其实李密完全可以避免这场生死决斗,因为宇文化及一行人只是路过河南,急着回家的可怜人罢了,暂时不会威胁到瓦岗军的利益。
李密此时应该明白“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道理,然而他却跟着了魔一样一定要与宇文化及决战。
可以说双方士气都很足,他们相互搏杀,史载李密当时中箭落马,昏迷不醒,秦琼冒死相救,才脱离危险。
在瓦岗军将领的奋勇激战下,宇文化及被击退,但是瓦岗军也是元气大伤,由盛转衰。
李密击退了宇文化及,准备进谏杨侗,却发现洛阳城已经被王世充控制,杨侗沦为阶下囚,王世充与李密又开始僵持。
其实此时情况对王世充不利,李密占据兴洛仓,军粮充足,而洛阳城内缺粮,当时城内有不少人纷纷投靠李密。
此时狡猾的王世充提出用布帛跟李密换粮食,李密竟然答应了,洛阳人有粮食吃,投靠李密的人也少了。
李密发现后,后悔了,但为时晚矣。
王世充觉得机会来了,向瓦岗军挑战,李密没有采纳裴仁基打消耗战的建议,而是与王世充展开一场决战。
王世充派了一支军队埋伏在李密的大营附近,等到第二天两军交战,王世充找来一位酷似李密的人,大喊:“李密已经被擒获”,瞬间埋伏在李密大营附近的伏兵冲入瓦岗军大营,四处放火,瓦岗军突然崩溃,李密兵败逃往洛口仓,而此时镇守洛口仓的是瓦岗军老寨主翟让的老部下,他勾结王世充,出卖了李密,李密被迫投降了李唐。
自此中原地区实力最强的一支起义军就此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