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九朝的“百岁老臣”,揭秘魏骥的生平经历
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魏骥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明朝国祚从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到1644年崇祯帝煤山自尽一共276年,有一位长寿的大臣,生于1375年,卒于1472年,享年98岁,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九朝八帝,活过了明朝国祚三分之一还要多,堪称“百岁老臣”,他就是明初名臣魏骥。
魏骥是浙江萧山人,出生于洪武年间,永乐三年考中举人,次年进京会试,得中进士副榜,授官松江府儒学训导,因学问深厚,参与了《永乐大典》的编纂,书成之后升任太常博士。宣宗朱瞻基即位后,因人推荐,魏骥调任南京太常寺少卿。正统三年,任吏部左侍郎,八年,改任礼部左侍郎。
此时的魏骥已经69岁,便以年老力衰请求辞官退休,没有得到英宗的准许,但改任了相对清闲的南京吏部侍郎,正统十三年,再次以老请辞,不被准许,正统十四年,又升任南京吏部尚书,此时魏骥已经75岁高龄,当时太监王振恃宠擅权,欺凌众臣,唯独不敢招惹德高望重的老臣魏骥,见了他还得尊称一声“先生”。
同年发生“土木堡之变”,魏骥老骥伏枥,还多次上书对瓦剌的用兵计策,均被朝廷采纳。景泰元年,魏骥亲自到北京告老退休,代宗看他确实年事已高,便准许了,当时内阁大学士陈循是他的学生,向魏骥献策说让他在北京稍候一阵,他会向朝廷进言,让新皇对魏骥加官进爵,被魏骥严词拒绝,还对旁人说陈循将朝廷大事当作自己的私事来办,怎么会有好结果,后来英宗复辟,陈循果然被谪贬他乡。
魏骥告老还乡后,居住家乡,布衣粗食,闲来无事便醉心于学问,著有《南斋前后集》、《松江志》、《水利事实》、《水利切要》、《理学正义》、《南斋摘稿》等作,他的文章醇朴典雅,诗文自然隽永,不求雕饰,一时间求文者不绝,版刻数次,诗文便天下。
同时魏骥还特备关注民生,为解家乡水患,多次向朝廷提出兴修水利,还亲自主持修筑堤坝,为了防止富豪围湖占田,呼吁官府清查私田,发动乡民疏浚修筑,保证了湘湖周边农田旱涝保收。成化七年,有御史上奏为魏骥请功,宪宗遣使慰劳魏骥,赐予厚礼,并让有关部门每月供给禄米。
成化八年,慰劳的使者还没有到达,享年98岁的魏骥溘然长辞,逝世后,宪宗特赐有关部门祭葬,魏骥的儿子却以他的遗言推辞了,宪宗听完魏骥的遗言大为感叹,说:“骥临终遗命,犹恐劳民,可谓纯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