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弘的死因究竟是什么?武则天真的残害自己的亲骨肉了吗?

  下面由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武则天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

  长久以来,各种小说、影视剧对武则天杀子杀女的描写可谓不少,在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中,演员刘嘉玲饰演的武则天一句“欲成大事者,至亲亦可杀”把这一形象描绘到了极致。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女皇帝,从才人到皇后,从皇后到皇帝,伴随着太多的腥风血雨,可是她除了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妻子,一位母亲,一位祖母,她的手上沾满亲人的鲜血,但有些“罪行”或许真的有待商榷。

  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共有四子二女,这些儿子经常改名,故而就以最常用的名字称呼他们。

  这六位子女中,李弘、李贤、安定公主死在了武则天之前,在各种史料中有不少都认为,这三位儿女都是武则天所杀。

  仁孝太子,青年离世

  李弘是武则天的长子,为人仁孝温和、才德俱佳,事父母以孝,事兄弟姐妹以悌,即使是王皇后的养子前太子李忠和萧淑妃的两个女儿,他也极尽兄弟之义,李忠被诬谋反而死,李弘请求父皇为哥哥收葬,萧淑妃的两个女儿久居深宫,不知是武则天刻意待之还是真的忘了,这两位公主远超过适婚年龄却依旧未嫁,李弘在宫中无意遇到,立刻去请求父母让姐姐出嫁,即使他知道这样可能会让母亲不高兴。

image.png

  李弘在高宗年间数次监国,得到了满朝文武的一致赞扬,李治也非常开心,因李治常年患有头风,处理国事力不从心,故而想禅位给太子,可是此话传出不久,24岁的皇太子李弘就突然离世,这不得不让人感觉有异。

  长曰孝敬皇帝弘,为太子监国,仁明孝悌,天后方图临朝,乃鸩杀之。—《唐会要追谥皇帝》

  《唐会要》和《新唐书》记载李弘是被其母武则天鸩杀,但原因却不相同,前者言武则天之所以杀李弘是因为“权力冲突”,后者言李弘建议将两位姐姐出嫁触怒了武则天,故而杀之。那么,这两个理由成立吗?

  这两个理由都是看似成立,其实都有漏洞,李弘监国一般都是在高宗和武则天巡幸东都之时,与武则天并没有直接的冲突,而且李弘一直患病,身体孱弱,根本不能构成对武则天的威胁,所谓“方图临朝”也是不对,在李弘去世前一年,武则天就加号为“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此时的她权力稳固,根本不需要与儿子争权夺利。

  萧妃女义阳、宣城公主幽掖廷,几四十不嫁,太子弘言于帝,后怒,鸩杀弘。—《新唐书后妃传》

  《新唐书》的记载更是离谱。

  1.李弘请嫁两位姐姐时,义阳公主约27岁,宣城公主才23岁,虽然当时的确算得上大龄未婚但绝对达不到“几四十”;驸马都尉、故颍州刺史、赠右监门将军、太原王府君讳勖,字遂古,右监门将军平舒公之孙,歙州司马之子。—《全唐文高安长公主神道碑》

  2.两位驸马不像传说中那样只是普通士兵,他俩的祖父一个是国公一个是郡公,父亲都官宦,他们的家世虽然比起其他驸马是逊色一些,但当时绝对也算得上中层人家。可见武则天在此事上被先入为主地设定了一个恶继母形象。

image.png

  3.李弘为姐姐请命,的确打了武则天的脸,但不单单是因为她俩是萧淑妃的女儿,更重要的是因为武则天是皇后,她没有及时尽到嫡母的责任,武则天当然也会生气,毕竟儿子这是给自己添麻烦,但也不是什么大事。4.二公主事件出自咸亨二年(671年),李亨逝世于上元二年(675年),这都过去了四年了,武则天才想着杀儿子?何况此时,武则天为了给两位公主颜面,也给外人看看她这个嫡母怎么样,先后给两位驸马升了官,可见这个传言虚实混杂,的确让人难以分辨,不过只要细读史书,还是可以发现端倪的。

  既如此,那么李弘到底是因何而死呢?

  李弘去世后不久,悲痛万分的李治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他要开一个先例,追封儿子为皇帝,这在历史上可是破天荒头一回,在这份《赐谥皇太子弘孝敬皇帝制》中揭开了皇太子李弘的死因:

  早患痨病(肺结核),常年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监国时积劳成疾病情加重。李治曾告诉太子,待他病愈就禅让于他,太子纯孝,听闻父亲的话更是心焦,更加促使病情发作,因而离世。这份文件是历史上最早的关于李弘死因的记载,而且符合李弘在史书上在监国时曾患病的记载,从病理学的角度,那时候肺结核属于不治之症,患病多年又积劳成疾,自然回天乏术。所以,李弘之死并非武则天所害。

  强势太子,最有可能的猜测

image.png

  李弘去世后,其次弟李贤继任太子,李贤人如其名,也是个贤人,他的才能也相当高,监国期间受到朝臣和高宗的称赞,但李贤和哥哥李弘不一样,他与母亲关系非常紧张。

  时正议大夫明崇俨以符劾之术为则天所任使,密称“英王状类太宗”。又宫人潜议云“贤是后姊韩国夫人所生”,贤亦自疑惧。—《旧唐书高宗诸子》

  偏偏此时还有人在宫中妖言惑众,深受武则天信任的明崇俨说英王(李显)有太宗之姿,又有人传言李贤是武则天的姐姐韩国夫人所生,李显是否像唐太宗且不说,李贤是谁的儿子李治和武则天会不知道?武则天会宽容到允许姐姐的儿子当太子?可见流言无稽。后来,明崇俨被强盗所杀,武则天怀疑是李贤所为,后来又有了所谓“太子谋反事”,此事是一个历史谜团,史学家也还没搞清楚到底是李贤真想谋反还是武则天陷害,反正李贤是被废了。

  文明元年,则天临朝,令左金吾将军丘神勣往巴州检校贤宅,以备外虞。神勣遂闭于别室,逼令自杀,年三十二。—《旧唐书高宗诸子》

  关于李贤之死,史书口径一致,不管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或者《资治通鉴》等皆言李贤是丘神勣逼杀,也有人认为丘神勣是妄揣圣意,武则天只是让他监视李贤,而非让他逼死李贤,理由是武则天追封儿子为雍王,又贬黜了丘神勣,虽有一些道理,但证据不足,武则天杀李贤是有动机的。

  当时的情境与李弘那时截然不同,高宗已经殡天,武则天废黜了李显,改立李旦,很多人都看出了武则天有异志,李贤素来贤德,他的名声本来就比李显和李旦要好得多,而且与武则天不对付。

  那些反武势力是有可能拥他为主然后起事的,后来徐敬业起兵不就打了李贤的旗号,可见武则天不是杞人之思,通过史料分析,笔者认为李贤之死应当是武则天授意,丘神勣执行,然后武则天又做样子贬黜了丘神勣,不过没过多久就又调回重用。

  小公主事件,言之凿凿的传言

  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媢,今又尔邪!”由是昭仪得入其訾,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始有废后意。—《新唐书后妃传》

  安定公主事件可谓是武则天诸多传言中最令人发指的一项,襁褓婴儿武则天都要利用,为了栽害王皇后不惜杀害自己的女儿,可是这个言之凿凿的传言却禁不起推敲。(《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基本一致,不重复列举史料)

image.png

  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上遂有废立之意。—《唐会要皇后》

  成书于唐初的《唐会要》与《新唐书》口径不一致,其言安定公主夭折,武昭仪奏言是王皇后所杀,高宗遂有废后意,这个说法又说公主不是武则天所杀,武则天只是借事栽害,虽然以武则天的行事,她的确有可能做的出来,但唐高宗的反应很奇怪。

  唐高宗无非就两个选择:

  第一,相信武昭仪的话,是王皇后所杀,那他凭借这一条就能废掉王皇后,为何还要等一年后才废后;第二,不相信武昭仪的话,那怎么会有“始有废后意”的记载。

  《新唐书》描述得如此细致,仿佛亲眼所见,说武则天闷死了小公主,这是怎么流传出来的,难道是武则天自己宣扬自己闷死了小公主?更为重要的佐证就是王皇后被废的理由,高宗废王皇后的原因是“谋行鸩毒”,倘若他认为是王皇后杀了小公主,那王皇后还有一个“残害皇家血脉”的罪行,可是并没有。

  在大才子骆宾王的《讨武曌檄》中列举了武则天种种罪恶,其中虽有部分内容属实,但也有明显的抹黑倾向,可根本没有说武则天杀害女儿,可见当时连刻意抹黑都不会往这个方向写。

  在《旧唐书》中没有提及此事,只是写了高宗追封小公主为安定公主,上谥号为“思”之事,由此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脉络,也便是成书最早的《旧唐书》没有提及,成书其次的《唐会要》模棱两可,到了最后的《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仿佛亲眼所见,这可真是够奇。

  关于武则天,宋代编撰史书为何这样写?

  不管是《唐会要》还是《新唐书》《资治通鉴》,都成书于宋朝,这三本史书的口径与《旧唐书》有很多相左之处,这不仅是修撰的用心和所采信史料的多寡与可信度的区别,其实,思想的转变也很重要。

  《新唐书》载事倍于《旧》,皆取小说。—《曲洧旧闻》

image.png

  宋代文学家朱弁曾在著作《曲洧旧闻》中评价《新唐书》的叙事多取自小说,非常缥缈,不可尽信,这只是修史严谨程度上的纰漏,单论武则天,其实思想的转变最重要。

  稍稍了解武则天的文友可能会发现,自唐朝到现代,对武则天的评价有个大趋势,那就是唐朝五代是较为积极或较为客观,宋代开始集中批判,明末略有回暖,民国以来,武则天评价又逐渐趋于客观。

  初虽牝鸡司晨,终能复子明辟,飞语辩元忠之罪,善言慰仁杰之心,尊时宪而抑幸臣,听忠言而诛酷吏。—《旧唐书》

  《旧唐书》对武则天的评价还是较为客观的,既说出了武则天的杀伐果断,甚至是滥杀无辜,但也承认武则天的政治手腕和执政能力还是不错的。

  武后之恶,不及于大戮,所谓幸免者也。—《新唐书》

  《新唐书》的编撰者欧阳修等人对武则天的评价可就有些失之偏颇了,欧阳修所代表的这批宋代文人对武则天的评价几乎可以代表当时的整体思想,趋于内守的宋朝在开放和包容程度上相比前朝是要弱一些的,在程朱理学逐渐形成乃至成为主流哲学后,武则天的评价就越来越低了,由此,也不难发现武则天在宋代编修的史书中为何如此不堪。

image.png

  对于这位敢于推翻李唐皇室并像男人一样泼辣地实行统治的女人,尽管儒家历史学家都进行恶毒攻击和抱敌对态度,但是武曌显然具有特殊的才能,对政治具有天赋,并且非常善于操纵宫廷的权力结构。—崔瑞德

  西方著名的汉学家崔瑞德在深研武则天后对其人有一个较为精准的评价,也指出了武则天在历史发展中遭到了抹黑。

  先入为主是认识一个人时最不应该有的,史书的编撰者一旦有了这样的思想,其在编修的过程中就会失实,这也提醒我们在读史书的过程中也要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引申到生活中也是如此,这或许就是读史书给我们带来的镜鉴。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