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难封”是什么意思?李广最后什么结局?
上元二年(675年),唐代文学家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哀叹命运之不顺,路途之艰险。感兴趣的网友们和为什么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对于“李广难封”,古人倾注了很多的感情。从王勃文字中,可以窥探一二。“李广难封”是一道永远嚼不烂的梗,乃至成为古时候人才感叹生不逢时的范式。
李广是汉代最为知名的汉朝将军之一,其名气可以和卫青和霍去病相提并论。然而,与两位少年英才相比,李广勤勤恳恳拼杀了40余年到死都没有封侯,让人倍感惋惜。
李广为什么没有被封侯,历来是人们谈论最为激烈的话题之一。
《史记·李将军列传》给出了我们第一手的答案:
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相面之人王朔断言,李广没有封侯和杀降有关,杀降自古不详,直接影响了李广的封侯。这种论断充满违心色彩,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答案。
除了一手资料外,世人对于李广不能封侯也给出了具体的推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军功不够。李广有其名,也有其实,但并无其功。怎么说呢?汉代封侯的标准,相对于秦朝时难度增大不少。除了捕斩敌军重要将领之外,还要斩敌千级以上。李广前期对匈奴作战以防守为主,后期出击战中只取得了三次不见敌人和二次覆没的尴尬战果。
二是运气不好。李广年轻时,打出了很多以少胜多,惊世骇俗的经典战役,但西汉的国力有限,并不足以支持大规模的对匈奴的作战;及至汉武帝时,汉朝扭转被动,主动出击,此时李广已经垂垂老矣,汉武帝并不同意他去进击匈奴老巢,后来勉为其难,让他做了前将军。李广固执己见,在汉军出塞后,又迷失道路,最后落得自尽的下场。
三是治军不严。一方面,作为主要将领,李广喜欢单独行动,常常使自己处于险境,很多次都是侥幸生还。用兵并不是逞个人之勇,李广所起的作用并不正面。另一方面,李广的军队管的非常宽松,这与治军严明的程不识形成了鲜明对比。
综合来看,无论在硬件上还是在软件上,李广离封侯都有一定的距离。既然如此,为何人们时常为李广鸣不平呢?
一方面,李广名气太大,以剽疾迅猛、骑射精绝著称,是匈奴最为害怕的汉代将领之一;另一方面,李广为人非常正直,而且体恤士兵,但李广不善言辞,只懂得做事,并不知道表功。李广的行为感动很多人,正如司马迁所写“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作为一个有遗憾的历史人物,李广其人是受到司马迁高度认可的。司马迁写李广,着墨很多,突出了很多细节,其感情可见一斑。不过从落寞英雄论,司马迁笔下的李广,不是李广,而更像不得重用,甚至被折辱的一类人,这无疑暗合了文人士大夫的普遍的心境。这是“李广难封”持久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