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谋深算的刘伯温,为什么会受到打压?
说到刘伯温,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说起明朝开国的功臣刘伯温,人们都会想到那句“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刘伯温对朱元璋的作用,犹如张良对刘邦的作用。然而,在朱元璋建国后分封的6个公爵中,却没有刘伯温。
这是为什么?
运筹帷幄、神机妙算让朱元璋忌惮刘伯温
刘伯温非常的机智。在少年时代,他就非常好学、博览群书,精通天文地理兵法等。在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刘伯温多次给朱元璋提供了非常精明的战略建议。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朱元璋非常倚重的人,却在分封时被排在了最末位。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刘伯温不是朱元璋的家乡人。
朱元璋在明朝建立初年,非常重视淮西集团。因为这帮人是从朱元璋老家,跟着他一起打天下的。淮西集团的首领李善长,在建立大明王朝后,被封为了第一功臣韩国公。
而浙东出身的刘伯温只被封为了诚意伯,他的俸禄在伯爵中也是最低的,是李善长的十几分之一。由此可以看到,朱元璋在心底里不待见这个异乡人。
另外,刘伯温受到打压,也跟他过于聪明有关。
在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在号称小明王的韩林儿部下。有一次,张士诚的部队攻击了韩林儿,他向朱元璋求助。但是刘伯温却直言建议,让朱元璋不要去救韩林儿。
刘伯温认为韩林儿对于朱元璋来说已经没有用了,朱元璋完全有能力自立。而且,前去救援韩林儿,也会让朱元璋腹背受敌。
从这一点上就能看出刘伯温的老谋深算,他非常地善于算计。
所以当朱元璋坐稳皇位时,不得不对刘伯温有几分忌惮。毕竟那些在乱世致胜的手段,可能对自己的统治产生威胁。
显然,刘伯温也忽略了这一点。有一次朱元璋与刘伯温单独说话,聊到一半朱元璋问刘伯温,如果不让李善长做丞相,谁可以做。
刚开始刘伯温还非常地谨慎,朱元璋提了几个人,他都沉稳应对。但是当朱元璋说出了自己的名字时,刘伯温直接说并非不知道自己可以,但是自己嫉恶如仇,不适合做丞相。他这一态度让朱元璋变得不再信任他。
刘伯温之死,是两大集团斗争牺牲品,还是朱元璋的推手
朱元璋建立明朝,离不开两大集团的支持,一个是朱元璋的家乡人淮西集团,代表人物是李善长,他们跟随着朱元璋南征北战。
另一个集团就是浙东,代表人物是刘伯温。在明朝还没有建立时,两大集团还能够勠力同心,但是等明朝建立后,他们之间就开始了有了利益上的分歧。朱元璋对本乡人的偏爱,给他们封爵更好,让浙东更为眼红。
但是朱元璋非常懂权势的平衡,他虽然重用淮西人,但明初言官队伍的首领就是刘伯温,他让浙东来制约淮西,这样虽然两大集团之间相互斗争,但最终反而有利于朱元璋维持朝政的平衡。
这种平衡被朱元璋不信任刘伯温所打破。很快,朱元璋让刘伯温回老家去了。而刘伯温培养的接班人杨宪,也被淮西的人所针对,最终性命不保。
刘伯温以为淮西集团会就此罢手,但实际上,朱元璋借用胡惟庸的手,在淮西清算浙东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洪武八年,刘伯温生病了,朱元璋派胡惟庸去探视,胡惟庸是李善长的人,结果在胡惟庸给刘伯温开了药之后没多久,刘伯温就去世了。其实很多人都认为胡惟庸对刘伯温心存不满,但试想要没有朱元璋的默许,胡惟庸不敢轻易动手。
有人会说为什么刘伯温这么聪明为什么不力挽狂澜。但是要想想,这一次置他于死地的并不是淮西,看似两大集团斗争,但这背后站着的是朱元璋。
事实证明,胡惟庸看似胜利了,但后面的胡惟庸案,则证明两大斗争最大的赢家只有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