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古话 “年怕中秋,月怕半;人怕四九,岁怕寒”是什么意思?
老古话
“年怕中秋,月怕半;人怕四九,岁怕寒”是什么意思?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为什么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中秋节又称月夕节、祭月节,是和古代天象关系密切的一个节日。因为古人对于天象和历法的崇拜,月亮的盈缺对于古人来说,象征着不同的吉凶预兆。
本来,这个节日是定在秋分的那一天,但为了追求满月带来的“团圆”和“圆满”的好兆头,经过多年演化变成了八月十五的这一天。最早的时候,这一天的主要活动内容都和祭祀月亮有关。
参与的人群,也大多以祭司和部落首领为主,并非一个全民参与的活动。在《周礼》中可以看到,在周朝的时候,在秋分时节拜祭月亮,就已经成了每年必须做的一件事。
经过多年战乱和秦的短暂统治后,繁荣富强且长期统治中原的汉朝,为传统节日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当时,已经有了贴近后世的赏月活动了。后来的唐、宋两代,给这个节日提供了舆论支持和物质改革。
以李白为首的诗人们,把描写中秋的诗句,推向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峰。宋代因为物质的空前丰富,在中秋的时候首次出现了月饼的雏形。经过前面朝代的铺垫,明清时期在原有基础上,将中秋文化发扬光大。
我们现在遵循的过中秋的方式,大多来源于这两个朝代,现代的中秋节,也基本保留了大部分的古风习俗。比如,无论大江南北,在这个节日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赏月。看着那一轮皎洁的满月,疗愈大半年的辛苦和疲劳。
除此之外,民间还有赏灯的习俗,全家人一起赏灯,不但可以放松心情,还能加深家人之间的感情。当然每逢节日,吃吃喝喝也是必须要做的,除了阖家欢乐、分食月饼外,也可以学习古人来一杯香气满溢的桂花蜜酒。
如果说诗词里面的中秋,大多是浪漫主义的疗愈之作,那么民间的俗语中,关于这个季节和节日,却使用了不同的切入角度。比如开头的这句俗语,它包含的意义就不大好理解,它的前半句,说得其实是跟时间有关的内容。
中秋之所以带个“中”字,不仅仅代表这是秋天的中间点,同时也代表着一年的中间,意味着这一年已经过去了一半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每一年的这个时候,当年的收成基本已经可以看出端倪了。
如果收成欠佳,也就意味着在春夏的时候努力不够,或者运气不佳,暗含着警示和训诫之意。但好在还有时间来弥补过失,在过年之前还可以努力进取,而不是等时间全部流逝再懊悔。
当然,这里面也有感叹时光飞逝,时不我待的含义,所以用了一个怕字。正所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把握住难得的好时光,在时间过半的时候停下来自省,或许是个很好的机会。
“月怕半”的含义也差不多,只是把衡量时间的单位,从一年换成一个月。每个月农历十五的时候,也正是满月时节。这个时候,同样是衡量前半个月得失成败的机会。
不论顺利与否,在剩下的时间里进行弥补和改进,都还拥有相对充裕的时间。不要等到月底目标无法达成时,再来懊悔和惋惜。在这个狂奔向前的时代,适时的停下来反思自己的作为,是一种具有大智慧的表现。
后半句比较难理解的,应该是其中的数字代词——“四九”了。关于这个数字的理解,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既然是说的人,那么这个数字代表的是年龄。
古人的寿命通常不长,所以人近五十的时候,基本上已经是妥妥的老年人了。活到这个年纪的人们,自然会有衰老感,感叹人到暮年,好光景一去不返了。年纪大的人由于自身新陈代谢趋缓,所以在冬天寒冷的时候,可能身体会受到较大影响,老年人害怕冬天也是这个道理。
另一种说法,认为这个数字,指的是传统节气中,关于冬天的一个阶段。在民间一直流传着“数九”的歌谣,如“三九四九冰上走”。用九个九天来形容冬天的寒冷程度和持续时间,而第四个九天,正是每一年最冷的一个阶段。
在这么寒冷的时间里,老人或者身体虚弱的人们,自然无法感到舒适。对于那些无家可归的乞讨者来说,更是如此。因为,这是每一年转暖之前,最寒冷的时候,也是最容易产生路人被冻死的时节了。
如今年近五十的年纪,正在年富力强的年纪,不但不会因为年龄而忧虑,反而因为成熟增添了特别的气质。因为社会的进步,无家可归者冻死街头的惨剧也不会再发生了。但很多老年人在冬季选择少出门,或者选择搬去温暖的地区过冬,也是一个十分明智的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