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丘会盟后,齐国为什么迅速走向衰落?

  葵丘会盟后,齐国为何迅速走向衰落?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

  周襄王元年(公元前651年),齐国繁荣昌盛,“尊王攘夷”的策略得到了成功,可是现在面临一次危机,早先的时候,周惠王想废掉太子郑,立自己爱妃生的儿子王子带为太子。齐桓公为了保全太子的地位,以诸侯要拜见太子为借口,在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联合八国诸侯在首止开大会,太子郑在首止和诸侯见了面,起住了几个月。

image.png

  周惠王觉得太子郑不听使唤,但又无力和齐桓公抗争,就偷偷派人去劝告郑国不要参加结盟。郑国听了周王的话,离开了首止,剩下的七个诸侯共同缔结了共辅太子的盟约。后来,齐国又去攻打郑国,郑国也参加了盟约。不久周惠王死了,太子郑即位为周襄王。

  新上台的周襄王为感谢齐桓公对他的支持,特地派周公宰孔参加大会,并将周天子祭祀祖先的祭肉分赐给齐桓公,还声明齐桓公不用行谢恩的下拜礼以示对齐桓公霸主地位的承认。这次会盟史称“葵丘之盟”,它使齐桓公的声望达到最高峰。

  然而,表面上巨大的成功,背后却蕴藏着极大的危机——所有人都意识到英雄迟暮,其他大国迫不及待地等待齐桓公死去。

  葵丘与会者共八国,记载“叛者九国”并不是说有九国叛乱,而是指叛乱多到顶点。

  那么,这些诸侯国为什么要叛乱呢?

  夏季葵丘盟会上,齐桓公为了表明自己的尊王立场,不顾年迈亲自下拜同时他又制定了更加蛮横无理的盟约。对诸侯来说,没有了周王的约束,日子自在逍遥,根本不希望在脑袋上顶着一个“霸主”的管理者,而齐桓公的盟约就是给诸侯国套上枷锁。

  葵丘会盟的夏季峰会上,齐桓公与到场的诸侯签订了专门的书面协议,协议内容有如下五条。

  第一条:凡不孝的儿子,要把他杀掉!凡已经订立的太子,再不得擅自更换。

  第二条:要尊重贤人,培养人才。对于有德行的人,一定要给予表彰。

  第三条:尊敬老年人,慈爱幼年人。不要忽视外国的来宾,有住在境内的尽量给予照顾。

  第四条:是一级的干部,不得世袭职位,官员们上班,不许在外面另做兼职。大夫一级的干部犯了罪,国君没有权力擅自杀他。

  第五条:不许乱筑堤坝,损人利己;邻国有饥荒,不许限制粮食出口;有封赏的大事,一定要互相通报,不得私自进行、暗箱操作。

  那么,齐桓公为什么要与天下诸侯订立这样的条约呢?原因就是这个盟约对齐国最为有利。

  齐桓公最初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起家的,但是现在,齐桓公大功成的时候,居然没有一条是“攘夷”的。有哪一条是在“尊王”呢?第一条勉强可以算得上,从侧面警告周襄王的敌人。仅此而已。紧接着第二条,谁最尊重贤人?当然就是他了,在那个任人唯亲的年代,是他齐桓公率先打破常规,任人唯贤!谁的德行最高?当然还是他,所以这样的人,应该表彰。第三条,敬老。谁年纪最大?他最大,绝大多数诸侯都是后辈晚生。所以都应该尊敬他。流亡在外地人,会感激他;各国的大夫也要感激他,因为国君已无权擅杀了。如果说在盟约上,齐桓公的心思还笼罩着一层温情面纱的话,之后的行为则更加赤裸坚决了。

  盟会结束后,齐桓公突然对周天子的使者宰孔说:“寡人听说夏、商、周三代都有封禅之事,寡人欲趁此盛会,封泰山,禅梁父,如何?

  宰孔听了,脸色大变!

  这封泰山就是祭天,禅梁父就是祭地。把自己的功绩报之于天地鬼神,只有天子且有巨大功绩的天子才有这种资格。因为天子的权力是上天给予的,才可以沟通天地。

  而诸侯的权力则是祖上世袭下来的,所以诸侯只能祭祀祖先。现在,齐桓公要祭天,就等于是在宣布要取代大周朝了之后,宰孔赶紧找到管仲说:“封禅之事,哪里是诸侯该说的话!仲父你就不能说一句话谏止他吗?”当晚,管仲极力劝阻齐桓公封禅的行为,他对齐桓公分析说,这是有名无实、有害无利的事,是不应该去做的。

  齐桓公发怒道:“寡人南伐楚国到了召陵,望见熊耳山;北伐山戎,灭了令支、孤竹国;西征大夏,远涉流沙;登太行险道,直达卑耳山而还。诸侯没人敢违抗寡人,寡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虽过去夏、商、周三代的开国天子,也不过如此!”说虽这样说,但齐桓公还是听从了管仲的意见,最终放弃了封禅想法。

  葵丘会盟使齐桓公霸业登顶,也意味着盛极而衰,诸侯不再服从他,而周天子也不再信任他了。可以想见,未来的几年内,齐国的霸业必然衰败。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