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国的路线是怎样的?他经过了什么国家?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为什么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孔子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01
中国人大概没有不知道孔老夫子的,数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即便不认识字的人,说到做人,也能出口说出仁、义、礼、智、信来,这就是孔夫子的化育之功。
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贵族,周朝初年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亲兄长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叔梁纥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定居,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公家的仓库。后来改作乘田,管理畜牧。
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孔子退隐而修著《诗》、《书》、《礼》、《乐》,阳虎想要见孔子,而孔子却不想见到阳虎,后来两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随后孔子被升为小司空。
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周游列国,按照现代人的概念,既然是列国,孔夫子大概走了很远的路。其实孔子从鲁国出发,就是在今天河南境内打转转,现在看来,并不算是多么遥远的路线。
孔子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现如今大致路线:曲阜——菏泽——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信阳——罗山,然后原路返回。
从55岁到68岁,孔子带着他的亲近弟子,用了将近14年的时间在现在的河南省境内游历。从《孔子历史地图集》书内“孔子周游列国图”标注的线路图来看,孔夫子这14年是这样过来的:
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春天一个夜晚,孔子与他的学生们,住在鲁国边境上的一个叫屯的地方。
在屯这里,孔子遇到了个名叫师己的乐师。孔子对师己说:“我们唱一首歌吧。”于是,他们唱起来:“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善优哉游哉,维以卒岁!”(《史记·孔子世家》)
从这个春天开始至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14年的周游列国生涯开始了。
一个读书人,快到老景了,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用了近14年的光阴,周游列国,推销自己、宣传自己的思想与理想,虽一再碰壁却痴心不改,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动人的故事。
02
孔子周游列国的首站便是卫国。卫国大致是现在河南濮阳一带。
刚至卫国边界一个叫仪的地方,管理边界的“封人”见了孔子。到底他们相见时谈了什么,怎样谈的,历史资料中没有记载。只有《论语·八佾》中这样记述说:“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封人见过孔子出来就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诸位不必担心了,文化衰落不了,你们的老师失去鲁国上卿的位置也没什么了不起。是的,天下乱得不可收拾,文化也已凋零不堪。但是有了你们的老师,天下的文化就有救了,因为是上天降生了孔子,让他的学问道德去影响后世,也让他去作警醒世界的木铎,成为世人的向导。”
当孔子师生一行走近卫国的国都帝丘的时候,他们被卫国的繁荣所吸引,孔子禁不住感叹:真繁荣呀!
卫国虽然是个可留之国,卫灵公却不是个可与之共谋大业的人。在卫居住十个月之后,孔子有了去晋一试的想法。
据传,孔子曾经到了黄河边上向着晋国了望。但是就在这个时听到了赵氏杀害“晋贤大夫”窦鸣犊、舜华的消息,所以才有了临河不济的感叹:“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史记·孔子世家》)
也就是在他们这次离卫赴晋的途中,发生了“子畏于匡”的著名事件。
“子畏于匡”事件所发生的地点,有的认为是发生在孔子离卫赴宋的途中,而钱穆先生等人则认为是发生在其离卫赴晋的途中。
关于孔子这次被围,据说是因为孔子长相与阳虎相似、而当年阳虎又欺负过匡人、所以为匡人所围。
《论语·先进》载:“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在激烈的打斗之中,颜回失散不见了。等到颜回散而复见,老师的高兴得很,也就把自己的担心脱口而出了:“我以为你已经被杀死了呢!”颜回的回答是:老师,你还在,我怎么敢先死呢?
后来证明是孔子不是阳虎,叛乱者公叔戌要求,举行盟誓,不得再回卫国。谁知盟誓刚过不久,他们却又接到了卫国贤大夫蘧伯玉的信,卫灵公邀请孔子一行返回卫国。
子贡首先将问题向老师提了出来:“盟可负邪?”孔子不假思索,立即回答:“要盟也,神不听。”威逼要挟下的盟誓,神不承认,不作数。
于是孔子领着他的学生,又回到卫国。
卫灵公亲自到卫都郊外去迎接孔子一行。被一国之君迎至郊外,这可以说是孔子十四年周游列国生涯中仅有的例子。
在卫不能有所作为的孔子,因“子见南子”,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灵公夫人南子长得非常俊俏,又富有风情。她与宋国一个叫朝的贵族公子相好,后来因为她还使卫国发生了争夺国君位置的内乱。
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说:“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
《史记》对子见南子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司马迁是这样描述的:“孔子开始还推辞谢绝了一番,最后不得已才去见她。南子夫人坐在葛布做的帷帐中等待。孔子进门后,而朝北叩头行礼。南子夫人在帷帐中回拜了两拜。她回拜时,所披戴的环佩玉器首饰发出了叮当撞击的清脆声响。事后孔子说:‘我本来就不愿意见她,现在既然不得已见了,就得还她以礼。’”
“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
这次相见一个月以后,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同坐了一辆车,宦官雍渠陪侍车右。出宫后,让孔子坐在第二辆车子上跟从,并大摇大摆地从街市上走过。孔子对此事有一句评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决定离开卫国,经曹国去往陈国。
03
离卫适陈,大概在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这年孔子60岁,正好是他的耳顺之年。
孔子赴陈,经过曹国,曹国没有接待。路过宋国(今河南商丘、周口带),非但没有人接待他们,还遭到了宋国司马桓魋(亦叫向魋)的威胁与恐吓。
孔子及其弟子在一棵大树下习礼的时候,桓魋却指使一批强人涌来伐树,不仅态度强硬,嘴里还骂骂咧咧。这个桓魋表面上说是为了宋国的利益,说孔子一行在宋国的滞留将会给宋国带来极大的不安定,会危及到当政者的利益。但是真正的原因,则是因为孔子曾经给予过桓魋以严厉的批评。就是这个桓魋,为自己造了一口石椁,花了三年时间还没完工。孔子对此批评说:“这样浪费,死了还倒不如快些烂掉好。”(《礼记·檀弓上》)
为了安全,他们还脱下了习礼的服装,换上不引人注意的便装,匆匆离开了宋国。(司马迁《史记·宋微子世家》)
逃到郑国(河南郑州附近),落魄的孔子已经与所有的学生失散,他一个人站在郑国一座城市的外城的东门处,东张西望地寻找着学生。郑国有人看见了孔子,就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郑子产,可是从腰部以下比禹又短了三寸,一副狼狈不堪、没精打采的样子,像一条丧了家的狗。”重点是最后一句。
让人想不到的是,当子贡将那个人的话原封不动地说出来的时候,孔子 “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形状不大重要,倒是说我像一条丧家狗,说得太对了、太对了!
郑国无人接待,孔子又带领弟子们直奔陈国。
04
孔子师徒在陈大致住了三年,即从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到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
三年时间,陈湣公仅仅把孔子当作一个他“礼贤”的摆设,致使孔子无所作为。
在陈住了三年,恰遇吴国侵略陈国,陈国政局混乱,孔子师徒又不得不避兵离去。这一年是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孔子63岁。
屡屡碰壁的孔子,想到了楚国。
楚国有一位名叫沈诸梁的贤大夫,他的采邑在叶,人称叶公,此时正驻守在楚地负函(现今河南信阳附近)。
孔子一行向着负函进发的时候,正值吴国攻打陈国(今河南淮阳),楚国又救援陈国,战争打得如火如荼。行进到陈、蔡(今河南上蔡一带)之间,孔子师徒又一次陷入危险的境地。
孔子师徒,在陈、蔡之间遇到了粮食断绝、没有饭吃的重大困难。
而且断粮不是一天两天,而是连续七天。
饥饿相煎的孔子,不停地给他的学生们讲课。子路忍不住了。“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论语·卫灵公》)
子路老师质问着:“老师你天天讲道德讲学问,结果怎么样?现在同学们都快饿死了。还君子君子的,君子就该又饥又饿?”
孔子回答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只有君子才能够不怕穷与饥饿,因为他们虽然在这样的困境中,也会坚守自己的信仰毫不动摇。小人却不,正好相反,一穷一饥饿,什么样的坏事都可以干得出来。
孔子师徒,按照既定目标,向着楚国叶公所在地负函前行。
05
孔子与楚国叶公在负函相见之后,叶公就向孔子请教为政的道理,孔子说出了后人皆知的名言:近者说,远者来(《论语·子路》)。
孔子师徒离开负函,要过一条河,不知道渡口在哪里,正好遇到两个在田地里并肩耕种土地的人,从而派子路前去“问津”,也就是问路。
在我们中国语言库中,“指点迷津”的典故,出处就在这里。现在的河南信阳罗山县,还有一个乡名叫子路乡。
孔子周游列国的最后四年,即从公元前488年(鲁哀公七年)——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是在卫国度过的。
孔子再次赴卫,当然是受到了卫国国君的邀请。此时,卫灵公已经去世,君位由他的孙子辄继承。况且孔子的不少弟子还在卫国做官,加之卫国贤大夫蘧伯玉的家可以为孔子师徒提供住处,所以流亡不已的孔子,还是选择卫国作为他周游列国生涯的最后一站。
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孔子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途。
《史记·孔子世家》这样写道:
冉有为季氏统率军队,在郎地同齐军作战(今山东省长清县),并打败了齐国的军队。季康子对冉求说:“您的军事才能,是学来的呢?还是天生的呢?”冉有回答说:“我是从老师孔子那里学来的。”于是,季康子便派了公华、公宾、公林,带着礼物到卫国迎接孔子回国。
68岁的孔子,终于在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结束周游列国生涯,回到了离开14年的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