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在掌权后立刻就杀了少正卯呢?是因为嫉妒他吗?

  大家好,这里是为什么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孔子和少正卯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关于孔子的故事,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作为儒教的代表人物和祖师,他和孟子提出的仁义礼智信等概念,也影响了整个东亚文化圈,素来提倡“仁义”的孔子,在生平当中,也有着一些颇受人争议的举动。

  他名气比孔子大,学生比孔子多,孔子掌权后立刻杀他,孔子掌权后却立马杀了他,此人是谁呢?这就是少正卯。

  说起这个名字,可能现代不少读者都会一脸懵:这人是谁?然而放到2400年前,他在鲁国,可以说是比孔子还要受欢迎的存在。

  春秋时期,百家开始了激烈的交锋,而在早期,又以法家学说,提供了一套精准的治国理念,从而最受到国君的欢迎。少正卯的名字由来,是因为他在鲁国担任少正的官职,卯则是本来的名字。同时他也是法家著名的代表人物,受到了鲁国国王的重用。

image.png

  当时的各个流派,都要广泛的招生纳徒,才能形成传播和宣扬自己的学说,并且形成影响力,因此少正卯和控制,都在鲁国的国内,开班授课,在受教的学生当中,包括了平民百姓,也包括了王侯贵族。

  此时的孔子,虽然有着一腔报国之志,但是并不算太出名,他对于四处传播的法家之言失望至极,认为“五色令人盲,五声致人聋。”因此单独宣传自己的学说。

  但是当时的少正卯,明显更加有名气,他的门生不但高过孔子,而每次上课,一听闻少正卯也在传授经验,结果孔子的学生轰然跑掉了一大半,只有颜回留在了孔子的课堂,对此孔子也是无可奈何。“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颜渊独知孔子圣也。”

image.png

  若干年后,孔子周游列国,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此时的孔子已经周游列国,学成归来,受到重用,担任鲁国的大司寇(主管刑事案件的官员),并且代理宰相的职务。

  不曾想孔子掌权,却只有短短的七天时间,就立刻把少正卯杀死在两观的东观之下,暴尸三日。这件事情,被记录在了《孔子家语·始诛第二》中:“于是朝政,七日而诛乱政大夫少正卯,戮之于两观之下,尸于朝,三日。”而《史记·孔子世家》同样有此记载:“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於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如果说孔子有黑历史的话,那么诛杀少正卯,显然是最大的一件,历史上关于孔子做法是否为正义,始终是争论不堪,学术界为此还诞生了一个词,叫做“少正卯之诛”。

  诛杀少正卯后,子贡等弟子,并不了解孔子的做法,跑去问老师,孔子是这么回答的。他列出了少正卯的5大罪状,第一条是“心达而险”(通晓古今之变,敢于革命);“行辟而坚”(违背周“礼”,坚持革新道路);第三条是“记丑而博”,第四条是“顺非而泽”(顺着非正统甚至违背道德来传播谣言),第五条是“言伪而辩”(语言明明是错误站不住立场,还要强行辩解)。因此少正卯必须铲除。

image.png

  从如今来看,这条条罪状,多少有些牵强,就算少正卯有过失,也是因言获罪, 罪不至死
,不由得让人有些怀疑,孔子是否为刻意报复,但是在汉宋以来,儒家学界作为主流的朝代,凭借着“圣人治奸”的说法,认为孔子此举是“君子之诛”。宋朝大儒朱熹,就被人参奏“请加少正卯之诛,以为欺君罔世、污行盗名者戒。”随着时代不断前进,关于这件事情,又多了很多种不同的看法,但是孔子此举也足以证明,他在关键时刻,也是一名杀伐果决的大夫,而并非善弱之人。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