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身为鲁国的臣子,为什么要来齐国找齐景公要官当?
根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鲁昭公逃亡到齐国,孔子随后也到了齐国,没见鲁昭公而直接去见了齐景公。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据说在这件事发生的五年前,齐景公就和孔子有过相交。当时齐景公带上心腹晏婴,去拜访鲁国,在鲁国齐景公问孔子:“为什么秦国当时那么小又那么偏僻的地方,现在能发展成这样一个强国?”孔子回答说:“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孔子的回答简单说就是秦国敢于用人。
因为这件事,齐景公一直对孔子都有好感。直到孔子流亡到齐国的高昭子家,齐景公召见了孔子。齐景公问孔子怎么为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当下大赞孔子。孔子身处这里和齐景公谈政,只有一个目的,为了当官。问题就出在这里,既然孔子说“臣臣”,那为什么他身为鲁国的臣子要来齐国找官当呢?先不说当官这件事,在他来到齐国的时候,作为鲁昭公的臣子,为什么他不先找鲁昭公而直接找齐景公?这不是说一套做一套吗?
事实上,鲁昭公作为一国之主,是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敢轻易离开自己的国家的,而且是用逃亡的方式,可想而知,鲁国发生过什么样的动乱。那就是著名的三桓乱鲁,就是鲁国的三大家族联手把鲁昭王的军队干掉了,所以鲁昭王被迫流亡。鲁国内乱,孔子是昭王的臣子,自然也跟着跑了。
孔子不见鲁昭王和去齐国当官的原因是一样的,那就是为了施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在于孔子追求和谐(孔子说的和谐就是符合礼制)的社会,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追求的不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件事,而是追求这些礼制所施行后的一个和谐的稳定运行的社会。
一者孔子为何不再去见鲁昭公,是因为鲁昭公已经落魄了,没有了统治的能力,就是不能任用孔子,孔子也就不能施行自己的政治主张。鲁国对孔子来说已经是危险的地方,乱邦不居,也是孔子自己的一个思想。这样看来孔子有点势利,只亲近能帮助到自己的人。但是当时的孔子已经三十五了,他说自己三十而立,仿佛在三十五可以不立。
直接去找齐景公的原因也是如此,而且孔子当时几乎就要实现这个愿望了,但是在临门一脚的时候被齐国的晏婴给挡住了,晏婴说孔子之类的儒生只会空谈误国,并且举了四个理由说服了齐景公放弃孔子,就这样已过而立之年的孔子愿望再一次落空,这个男人,无言望苍天。
这件事,可以说是孔子一生的缩影,他一生都在追求心中的理想社会,他有手段,有谋略,有知识,有苦难。他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改变这个世界,他一步一个脚印,走在仿佛没有尽头的路。一次又一次被拒绝,一次又一次被嘲笑,一次又一次自嘲。他从未问过前进为何如此艰难,他一直用中庸的方式对待生活,因为心中的火苗,知不可为仍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