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为什么会惹恼曹操?他做了什么导致自己遭遇不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为什么小编一起走进了解孔融的故事。

  孔融是东汉末年名士,建安七子之一。魏文帝曹丕就很欣赏孔融的文辞,还曾向天下人征募他的作品,如果曹操不杀孔融,说不定孔融还能看到曹丕称帝。孔融性格刚直,言辞激烈,所以可能会在无意间冒犯他人,但孔融这次却把曹操给惹恼了。导致曹操带着猜疑和不满将孔融处死,还株连全家。孔融也是个聪明人,他为什么明知自己可能遭遇不测,还要往曹操的枪口上撞呢?

image.png

  亦道亦诞,为名累身

  提起这孔融,可谓名头不小,《三字经》说:“融四岁,能让梨”,他是作为一个谦逊的典范而为后世所称道的。他不仅才华横溢,为“建安七子”之一,还有一个特殊身份,便是孔子二十世孙。这一切让他成为当时名士魁首而声名显赫。

  说穿了,你孔融就是个文人,是个名士,你就去那没人的地方,如后世的陶渊明那样,看看南山,养养菊花,写点文章嘛。说不定也能弄个山水田园派的开山鼻祖来当当也未可知哈。可他却偏偏认为自己是旷古奇才,文武通吃,也要在那三国争雄的时代一显身手,你这不是疯了吗?想那些当时群雄,你能打得赢哪个?是打得赢吕布还是胜得过袁绍啊?

image.png

  按史料记载,他一生打过三次仗,也就这三次便将那十几万人马输得个精光。以至于《后汉书》的作者范晔这样评价他:“融负有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唯一能让人记得的是,输得个灰头土脸城将破时,居然还能“隐几读书,谈笑自若”。这应该是四川话“假打”的鼻祖。

  他最终是被曹操所杀的。以他的才和曹操的爱才,为什么会出现为样的结果,我原来真是百思不得其解。最近闲来无事,才慢慢将其捋清楚了。首先,他一生都好虚名,而且是不切实际的好,一辈子凭着自己的聪明劲儿,追名不逐利;仗着自己的身世家学,十二万分地看不起曹操,总是拿着一付我有本事,我名气大,你奈我何的架势同那曹丞相唱反调。

image.png

  建安年间,因战乱加天灾粮食短缺,而酿酒要耗费大量粮食,曹操因此下禁酒令,孔融却非要争论一番,从上古先贤到历代喝酒的人如何建立丰功伟绩,以此说明喝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他是大名士,曹操只得耐着性子回复,说明禁酒的现实意义,不料他却更变本加厉,说古时候有因酒亡国,也有好色亡国,你干脆把女人一起禁了算了。这不是胡搅蛮缠吗?

  汉末王室衰微,你作为汉臣,不思报效国家,振兴汉室,反而公开胡说“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 卯金刀就是刘字,你这不是陈胜言论的翻版吗?给你扣个反臣二心的罪名也是合适的了哈。

  作为孔子后人,理应孝字为先,可他大不以为然,说什么父亲和儿子没有什么亲缘关系,论其本意,不过是当初父母为了发泄情欲的副产品,孩子就这样产生了;而孩子对于母亲来说,不过是一件物品,就如同把一件物品放在一个小瓶子里,出来就离开了,也根本不需要孝敬。这也真是天下奇闻了,说他大逆不道当不为过。

  可怕的是,他后面还跟着一大帮的人,影响力还不小,对曹操的重大决策公开地表示反对,让曹大人很是头痛,于是在孔融56岁时,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族其全家其实孔融的被杀,表面上看是他同曹操两人之间的矛盾,但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寒族和士族间斗争,在当时说穿了就是军阀和门阀间的斗争。不管是杨修还是崔琰,不管是荀彧还是你孔融,都是士族集团的代表,杀这些人不单是个人原因,也是对整个士族集团的整体警告。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