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奋一生清正廉洁,为什么却抛弃自己的妻儿呢?
两汉之交的孔奋是典型的官二代,其曾祖父曾为关内侯,封食邑800户。虽然出身于高干家庭,但孔奋很注重自身修养。年轻时,他跟随儒学大师学习《左传》,是当时研究《左传》最权威、最年轻的专家。
然而,王莽末年,纷乱的世界再也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战火烧到了孔奋的家乡扶风(今属西安),孔奋不得不带着母亲和弟弟到河西地区避乱。乱世需要能臣。孔奋被河西大将军任命为曹掾,负责守卫姑臧。姑臧是当时河西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孔奋倡导羌胡互市,把姑臧打造成了经济强县。
作为一富县之长,经常与商家打交道,最容易滋生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但孔奋却是个例外。孔奋生活简朴,他家的生活连普通百姓家庭都不如,其家人吃的是粗糠,咽的是野菜。偶尔有点好吃的,孔奋都留给了自己母亲。此事经媒体曝光,舆论哗然。有人撰文说,孔县长身处繁华富庶之地,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家人却吃糠咽菜,他追求的是什么啊?
面对舆论的非议,孔奋不为所动,依然坚持自己做人为官的准则。在姑臧任职期间,孔奋多次公布自己的私人财产,接受群众监督。媒体发现,孔奋当了四年市长后,个人财产还是任职前的那些,丝毫没有增加。
陇西、蜀地平定后,光武帝征召原属河西地方官员进京。河西是首富之地,在这里当官的,无不赚得盆满钵满。就在河西的大小干部们都拉着大车的金银珠宝上路时,孔奋却一人一车,行李简单。百姓们看到后,大为感动,自发地为孔奋集资,追了数百里一定要送给他。而面对百姓的好意,孔奋坚决辞谢。
孔奋的事迹传到洛阳,光武帝也很感动,帝国正需要这样清正廉洁的官员楷模,于是将其提拔为武都郡丞。
在武都,孔奋对自己依然严格要求。他办事公道,疾恶如仇,两袖清风。但此时,孔奋却遭遇了人生最艰难的抉择和考验。
陇西某土匪团伙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带兵袭击了武都,并杀死了武都郡守。最糟糕的是,孔奋的老婆和儿子也被土匪绑架了。孔奋当时已经五十多岁,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如果追击土匪,狗急跳墙,妻儿随时有可能被土匪撕票;如果任土匪烧杀抢掠,那老百姓必然遭殃……在这道人生选择题面前,孔奋坚定地选择了前者:追击土匪!孔奋大义灭亲的举动感染了当地百姓,大家纷纷自愿加入歼灭土匪的行动中。战斗的结果是,土匪全被歼灭,而孔奋的妻儿则被土匪残忍地撕票。
孔奋的行为再一次感动了皇帝,光武帝下诏褒奖孔奋,升任他为武都太守。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孔奋以自己的一生颠覆了这句俗语。当今社会充满着形形色色的诱惑和陷阱,贪污腐败、道德沦丧也屡禁不止。孔奋却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得住考验,清清白白做人、坦坦荡荡为官,这实在值得当今官场中人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