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为什么能成功?不成功会让司马家族面临一场大灾难

  司马懿明明识破了空城计,为何还选择撤军?其实:他不撤军就输了。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空城计”这个故事之所以如此流行,而且还被用于三十六计,这与历史上的两个人离不开,此二人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

image.png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对空城计是这样描述的“‘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手摇羽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高声昂曲。”

  面对司马懿率领的15万大军,诸葛亮稳如泰山般坐在城楼上,优雅地弹着琴。而城门还大打开,几个老兵拿着扫帚慢条斯理地打扫着卫生。

  全部人员加起来也就两千人,面对黑压压的敌军,心中要做到不慌张,那没点过硬的心理素质,还真做不到。毕竟对方只要发动进攻,这城里的所有人也就宣告生命被终结了。

  这个故事的背景是这样的:“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

image.png

  在这样实力明显悬殊的情况下,诸葛亮并没有快马加鞭地奔逃,反而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

  按照大众的认知,诸葛亮是利用了司马懿的多疑性格,其实就是在跟自己打赌。燕双鹰赌你的枪里没有子弹,诸葛亮赌的是司马懿不敢率军进城。

  最后当然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胜利了,琴弦一断,司马懿大喊快撤,15万兵马极速向后撤退。诸葛亮额上豆大的汗珠终于可以有自己的想法,顺着脸颊往下流,那颗一直悬起来的小心脏,也终于可以放松下来了。

  其实,司马懿并非多疑才撤兵,作为三国两大奇才,诸葛亮的存在正好凸显出了司马懿的价值。

image.png

  这个道理司马懿心知肚明,所以当司马昭自告奋勇请命:“儿臣愿带小股部队一探虚实!”这个小小的建议,都被司马懿当场拒绝,而且还是非常严肃的拒绝。

  司马昭虽然心有不甘和不解,但对于父亲的命令,只能服从。至于原因,司马懿在临终前告知了儿子:“司马家族能够壮大起来,竞争对手诸葛亮功不可没。如果早早地就没有了诸葛亮,那么司马家族最大的敌人自然就变成了曹魏,显而易见的是,如果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司马家族必将面临一场空前的大灾难。”

  司马懿的老谋深算不无道理,曹操虽然爱才,但对于威胁到自己的敌人,绝不会手软,吕布就是一个很好的前车之鉴。

  所以曹操对后人的忠告就是:“司马懿能用就用,不能用就杀!”司马懿为了保全自己的家族,与诸葛亮在思想上达成了一种共识。所以明明识破了空城计,还是选择撤军。

  仔细想一想,如果司马懿真的不撤兵,直接杀进城去,诸葛亮肯定就直接交代在城楼上了。但实际上,诸葛亮一死,曹魏政权就会立马对司马家族下手,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那司马懿才是真的输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