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不上就叛逃?张元殿试落榜叛宋投夏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为什么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一起看看殿试落榜致使张元叛宋投夏的故事吧。

  公元1038年,西北党项族首领李元昊正式割据一方,宣布建立大夏国,脱离了与宋朝的番臣关系。当西夏的正式表文传至北宋朝堂之上的时候,双方关系骤然紧张起来。

  没过几年,在西夏方面的刻意挑衅下,宋、夏边境上相继爆发了三次战役,均以宋军落败而告终。尤其是在发生于1042年的定川寨战役结束后,志得意满的西夏军民早已不再将宋朝放在眼里。李元昊踌躇满志,公然声称要亲临渭水,直据于长安。其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张元,更作诗一首嘲讽统领宋军战败的总指挥夏竦、韩琦二人。

图片.png

  在连番遭到战场挫败之后,宋朝终于开始重视起来收集关于西夏方面的情报了。在西夏朝堂影响颇大的张元、吴昊等人随即进入宋廷的眼帘。原来这个张元并非党项族人,他出身陕西华阴,是个货真价实的汉人,并且曾为宋朝的臣民。当时西夏的很多国策都是由他指定或影响李元昊后,最终制订的。那么身为宋朝汉人的张元,又是如何摇身一变,成为西夏国的太师和尚书令的呢,这还得从张元的坎坷仕途聊起。

  原来曾经的张元也曾尝试在宋朝通过科举制达到晋升仕途的目的,并且经过了一路过关斩将,在曾曾选拔之后最终成功入选到殿试考生的行列之中,距离自己的愿景仅一步之遥了。然而对自身才学极度自负的张元,虽信心满满的想要力拔头筹,却在殿试之中名落孙山、惨遭黜落。

  在科举道路上遭到心灵重创的张元,旋即开始另谋他图。落榜之后的张元拉上一位姓胡的朋友(即吴昊)赶往边关,雇人拖着一面大石板,并于其上书写怀才不遇的桀骜诗句,他们两人则跟在后面一边吟诗一边放声痛哭,想要用此歪招吸引边关统帅的注意,以求建功立业。最终边关统帅虽接见了他们,但并未将二人留于帐下任职,反而将他们礼送回乡了。

  返回乡里之后的张元,不知因为何事,又被当地县令打过一顿板子。这次侮辱促使张元下定决心抛弃宋朝转而投奔西夏去了。当张元路过项羽庙之时,“乃竭囊沽酒,对羽极饮,酹酒泥像,又歌‘秦皇草昧,刘项起吞并’之词,悲歌累日,大恸而遁”,可见张元的叛宋投夏,更多是处于想要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考量的。在他眼中,有朝堂之上那些庸碌之辈当政,自己的才学报复将永远无法施展,而他寻求一切机会力图证明自己的优秀。

  正是在投奔西夏的途中,二人才正式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张元与吴昊。当他们以华州生的名义投靠之时,在西夏酒肆中,饮酒度日。为尽快吸引西夏中枢的注意,他们引笔书壁,特意将自己的名字写在墙面之上,引来了巡逻士卒的注意,并遭到李元昊的责问。

  原来张元与吴昊,特意将二人名字更换,以冒犯西夏首领李元昊的名讳。面对李元昊的责难,二人大言道:“姓尚未理会,乃理会名耶?”,以此激将李元昊仍用唐朝赐姓向宋廷上表的做法。这让李元昊颇为惊悚,而后又释然很多。此后每每商议朝政方略,李元昊均会与二人商议良久。

图片.png

  作为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在建国之后就非常重视培养和任用人才。同时为了巩固蕃汉联合统治,他一面大力兴办蕃学、一面积极网罗招揽从宋辽投奔而来的失意知识分子和文臣武将。当时西夏族群严重缺乏人才,而作为曾经进入过宋朝殿试的张元,其学问见识皆属上乘,自然被李元昊委以重任。后来经过张元的提议,西夏数次军事行动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进一步巩固了他在西夏朝堂和李元昊心中的地位。

  当宋朝弄清楚了张元的事迹之后,开始对自身人才选拔制度的漏洞进行反省,并于宋仁宗嘉佑二年(即公元1057年)进行了科举殿试改革,此后但凡中了进士的读书人一律授以进士出身,以此尽量防止再度出现文人叛逃为敌国所用的事情发生。

  从家国天下的层面和宋朝的视角来说,张元自然算得上是叛宋之徒。并且张元叛宋投夏,可谓是自西汉文帝时期的中行说沦为匈奴单于谋主之后,又一次轰动中原的叛变大事。然而不同于中行说或者秦桧、吴三桂之流,张元并非在本朝为官、食君禄却叛国投敌,而是以一介布衣之神,屡次试图施展才华,却并没被朝廷给予机会的情况下,做出的极端个人主义行为。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