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五代十国的漕运形势,品漕运对政权的巨大影响!
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看五代十国的漕运形势,品漕运对政权的巨大影响!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漕运是中国古时候由国家经营,处在政府直接控制之下,将征收的税粮及物资或运至京城,或实储,或运抵边关地区,用来维护对全国的统治的一种运输手段。它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通过水上交通运输,二是一种强制性的转运,三是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都有密切联系。
隋唐的漕运
漕运的历史很悠久,但在隋朝开通大运河之前,在整个国家物资的运送中所占比例并不大。在隋炀帝开通京杭大运河后,大运河体系与江浙黄淮及北方水系连成了一体,形成了一幅纵贯南北的水网。由于水上运输的成本远远低于陆上运输,所以在隋唐之际,漕运成为支撑中央王朝的生命线。
安史之乱以前,唐朝的漕运体系是以长安为起点的一个“人字形”网络。其中漕渠、渭河、黄河、准河是这个网络的“撇”,长江、永济渠、江南河流则是这个网络的“捺”。正是这个漕运网络支撑了隋唐两百年的繁荣。而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漕路堵塞,唐王朝便失去了财税之根本,再也难以重拾往日的荣光。
唐朝末年,北方地区军阀连年混战,漕运系统支离破碎,几乎陷于瘫痪。汴河埇桥以东化为沼泽,黄河经常泛滥,只有以永济渠为主的河北漕运网尚能基本保持完整,黄河下游在没有灾害的时候还可以支持一定量的军事交通。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后唐、后晋等政权也曾对漕运进行疏通,但由于天下动荡,这些治理工程规模都比较小,而且这些军阀多属于割据一方,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他们并不愿意看到一个沟通全国的漕运系统的重现,而是千方百计破坏对方的漕运补给,为自己的割据服务。
汴河是大运河中段骨干河道,担负着沟通黄河与淮河的重任,公元891年,后梁朱温在攻打宿州时,就曾破坏汴河,引河水灌入宿州,造成了徐州、宿州和泗州三州人民十丧六七的恶劣后果。
漕运与幽云形势
后唐末年, 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与契丹。桑干水、鲍丘水、潞水、易水、拒马河等从幽州附近流入永济渠末段的河流就都并进了辽国境内
。永济渠下游是在沧州和幽州交界处入海的,本是隐在幽州镇后面的供应线,此时竟变成了胡汉界河,后勤漕运体系变得支离、虚弱,辽兵南下河北平原势不可挡。晋出帝石重贵即位后,契丹铁骑四次南下,依仗骑兵良好的机动性断晋粮道及归路。
后晋抗辽不断遭受挫败, 形势日趋被动,实际上只能进行消极的防御,不得已只好加重对河北有坚城固垒的漕运要地的依赖,
甚至转为依赖漕运与界水被动防御,即在野战失利后扼守河北城池 。后晋设永清军于贝州,南依魏博重镇,北依横海
、顺国、义武诸镇,凸显了依赖漕运被动防守战略的狼狈局面,也说明此时的东北边防已经恶化到极点。
破坏漕运和河道固然能在短期内打击敌对的割据政权,但这种短视行为造成的恶果也会危害到破坏者本身。后梁利用破坏漕运的办法与后晋、后唐对抗,但是当河北地区落入后晋之手后,后梁失去的河北糟梁,而河南的汴河和蔡河又被自己破坏,后梁的军事供应越发无力保障。到了梁末帝时,已面临“仓储已竭,飞挽不充,与役之人,每遭擒掳”的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后梁自己破坏漕运带来的恶果。
漕运生命线的争夺
在漕运干线两侧,通常会有一些具有极大战略地位的城市,可以很好的控制漕运线。因此五代时期很多具有远见的统治者围绕着这些地区反复进行争夺,力争控制这些地区,达到控制漕运生命线,巩固自己统治的目的。
河北魏博镇地处河朔战略要冲,又是永济渠入黄的南商,其所辖的魏州、卫放和贝州都是永济渠必经之地,自古农业和商业发达,有“得魏博者得河北”之说,所以此地得失关系河北漕运之命脉,是各大军阀争夺的要津。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后梁太祖朱温能够顺利的建立后梁,得益于他控制了魏博镇,朱温先是与魏博节度使罗绍威结盟,后来又结成儿女亲家,为他取得梁晋之战的胜利打下了基础。在梁晋之战时,魏博镇“储庾山积,下安阳、淇门,斫船三百艘,置水运自大河入洛口中,岁漕百万石以给宿卫,太祖深悦之”。
正是魏博镇漕运比较畅通,能由此出发经黄河进入洛水到达洛阳,将河北的钱粮源源不断的提供给朱温,使得朱温在战场上得到充足的后勤保障,形成了对晋的优势,才使得朱温能够战胜晋而顺利称帝。
朱温称帝之后,为了自己统治的稳固,图谋消灭魏博牙兵,将魏博镇逼到了对立的李克用一方。而李克用得到魏博镇之后,与后梁的军事与财政局面对比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此后朱温集团只得依赖河南的漕运,而河南漕运体系随着汴河被破坏已无力担负战争的需要。因此在李克用得到河北漕运中心的魏博之后,可以放心的沿黄河而下,截断后梁的河南漕运线路,使得后梁的军事后勤无法得到保障,最终胜利的天平向李克用一方倾斜,终于在龙德三年(923年),李存勖亲率大军急趋汴州,逼得后梁末代皇帝朱友贞自杀,后梁灭亡。
后周利用漕运的北阀
后周政权统治时期,契丹内部矛盾尖锐化,国力有所衰落,河北边防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契丹已不能对后周构成太大的威胁。
显德六年,周世宗发动北伐。他在战前先下令治理运河,以便借水陆进军。因为后周骑兵的战斗力较契丹弱,但契丹当时尚无水军,后周水军北上达到了快速、隐蔽地运送军队与军需的目的,以水军之长弥补了骑兵之短
。
显德六年(960年)二月 ,周世宗“命王朴如河阴按行河堤, 立斗门于汴口 ”,又命韩通、吴廷祚 “发徐、宿 、宋、单等州丁夫数万浚汴水
,命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自大梁城东导汴水入于蔡水 ,凡供军之物 , 皆令自京递送行在”,水路直通三关要地 。周世宗 “驾御龙舟, 率舟师顺流而北
,首尾数十里。辛丑 ,至益津关 ,关南平,凡得州三、县十七、户一万八千三百六十。是役也,王师数万,不亡一矢,边界城邑皆望风而下 。”后周轻易 地取得重大胜利
,夺取了关南之地 。
周军拿下益津关后, 自是以西“河路渐狭, 舟不能进, 乃舍舟陆行 ”。取瀛州后, 周军在安阳水上做桥,解决交通问题 。可见
,随着对辽军事不断向纵深发展 ,地理条件变化 ,河道或是狭窄或是缺乏浚疏,高效水运难以维持,导致继续作战的成本和风险加大
。周世宗也恰好因病重退兵。由此可见,漕运的军事效能也是促使北伐迅速取胜的重要原因,,而漕运手段的不足也会限制北伐的进展
。通过后周的努力,从汴京到瓦桥三关的水路运输经过疏浚工程变得更加畅通。后周还设置关南诸州的转运使管辖漕运供军事务,“以三司副使王赞为内客省使兼北面诸州水陆转运使”,以新得关隘和水势为界防守,五代后期边防形势大为改观
。
从五代诸政权的历史来看, 利用漕运支持北方边防确实存在着可能性 、必要性
和有效性。后唐、后晋、后周三个政权就代表了三种不同情况。后唐国力在五代时期属于较强者, 而契丹刚刚兴起,实力亦强。
后唐保有幽云十六州,防御上有地理优势,主动利用漕运积极防御 ,收效很好 。后晋国力在五代诸政权中较弱,但当时契丹国力较强,后晋丧失燕云要地 ,防御上无险可依,
消极利用漕运, 被动防御 ,以至于亡国。后周在五代诸政权中也属于国力较强者 ,加之契丹政权内部又有矛盾, 虽后周军事上同样无险可依,但其主动利用漕运积极防御
,甚至以攻为守,却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 。
从后唐 、后周的历史经验看,
良好的漕运供应可以对边防产生很大的支持作用,可以使城垒的守御坚固而持久,这就是后唐燕云地区可以在契丹铁骑面前坚守的原因之一,也是周世宗收复关南之地的原因之一
。当中原政权的实力不足以战胜游牧政权的时候,利用漕运供应边防是可行的,而双方实力对比一旦发生有利于自身的变化,则借助漕运主动出击便成为可行的策略。
得漕运者得天下
五代漕运在周世宗统治时期达到高峰,并遗惠北宋。北宋继承和发展了五代利用界水与运河加强河北边防的政策, “缘边漕运, 独赖运河
”,江淮财赋沿着周世宗疏通的运路经汴京可直抵边关,又有很多短途运河联系河北军事要地。后晋仅仅依赖漕运进行被动防御的策略是靠不住的,特别是石敬瑭出卖燕云十六州以后,漕运的后勤支持功能就变得苍白无力,这也是
周世宗要主动北伐, 改变防御格局的原因 。这不但说明妥协退让、消极被动进行防御是不可取的 ,也说明了漕运的局限性 ,特别是在地理上的局限性。
漕运的地理局限性是由于漕运主要是在水运基础上进行的活动,不能脱离天然与人工修筑的河道进行,因此机动性也有限度。燕云沦丧后,契丹骑兵如同溃堤的洪水弥漫于河北平原,他们互为策应,尽意驰聘,机动性极好。后晋如不能以多数兵力迅速决战,则后勤供应方面无论用水运还是陆运都会非常被动。周世宗主动北伐在深入北方后,也曾经遇到过水运地理局限性的阻碍
。
此外,五代时期主要的军事漕运资源投入在河北防御系统中,固然因为契丹的威胁要比其他少数民族大一些,且是漕运与军事形势长期变化的客观后果
。但军事史的长期发展趋势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五代和宋初的统治者虽然重视河北漕运,但始终没解决好契丹的威胁问题。当宋朝在河北吃败仗的时候,
西夏帝国的黎明正在悄悄到来 。因此,五代边防重心和漕运体系两者的关系反映前者的变化对后者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作用。因为漕运体系包括为边防服务的军事功能,
所以它的内部结构也会顺应军事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变化后的漕运体系结构也可能会对军事形势发生顺应的影响 。
后周及其衍生出的北宋能最终统一天下,可以说也是得益于漕运。因为后周及北宋都是以运河漕运供应军粮,发展水军,开展水战,并利用水陆配合作战去统一天下的。
后周建立时,面临的局势是辽国占据燕去地区,北汉割据河东地区,后蜀盘踞四川,南唐偏安江南,而后周地处这些政权的包围之中,可谓四面树敌,无险可守。但是周世宗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君主,他疏通汴河,将五丈河、蔡河与汴河连通,并将陈水和颖水也连接起来,同时大力发展水军,使他的水军可以利用运河到达全国大部分地区。后周水师可由汴梁直达江南和蜀地,迫使南唐和后蜀投降。之后周世宗乘胜北伐,借水路漕运之便,发动奇袭,尽得关南之地,在军事史上留下了经典的奇袭战例。
唐末至五代时期,曾经辉煌的漕运系统被割据势力破坏和废弃,一方面使得长安和洛阳地区再无成为首都的可能,另一方面也给各个割据的政权提供了一个历史的机遇,那就是谁能认识到漕运的重要性,谁能利用好漕运,谁就有可能完成统一天下的伟业。而后周和北宋正是重建了漕运系统,将河北漕运与汴河漕运水系很好的联通起来,建成了一个以永济渠和黄河为中心,包含洛水、汴水、五丈河和淮河在内的漕运水网,重建和加强了对关东地区的财政和军事控制,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