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守和刺史都是地方行政长官 两者之间的区别有多大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郡守和刺史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古时候各王朝地方行政单位时有变更,因此地方官的叫法也各异。比如郡守和刺史是地方行政长官,但在性质上又有所不同。本文就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个职官的区别。

image.png

  秦统一全国后,推行郡县制,各郡县长官也有了统一的正式名称:郡的长官叫郡守或郡太守。县则有大小县之分,凡万户以上的县,其长官称县令,万户以下的县则称县长。在郡县官以下,设有郡丞、县丞作为其重要的辅佐,设有郡尉、县尉管理武备、治安。在京师咸阳附近的直属行政区叫内史,其长官也叫内史。

  汉代郡的长官沿秦制称为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郡太守俸禄为两千石,所以,习惯上称郡太守叫“二千石”,而且流传于后世,在古时候文献中经常可以见到。县和道、邑的长官则根据地位的高下分别称为令或长,其下辅佐之官也与秦代大致一样。

image.png

  汉代地方政区除县以外,还有皇室、贵族的封国,或与郡同级,或于县同级,汉景帝之后,一律由中央派“相”去管理,各位“相”事实上就是地方行政区的行政长官。正如《汉书·百官公卿表》所说:“令相治民如太守。”

  刺史部是汉代由监察区演变而成的高级行政区,其长官称为刺史,汉成帝时改称牧,东汉恢复刺史之称,东汉末年又改称牧,各州之牧都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以后就发展为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与混战。

  《三国演义》开头部分的那一大批军阀混战,基本上是历史写真,如刘备是徐州牧,刘表是荆州牧,刘璋是益州牧,吕布是兖州牧,袁绍是冀州牧,董卓是并州牧。后来刘备占领四川,在正式称帝前,仍然自称益州牧。不过,在京师所在的直属区,西汉和东汉都不设刺史,而设司隶校尉。所以直属区也称为司隶校尉部,与其他刺史部一样。

image.png

  司隶校尉是外出督郡县,入京纠百官,权力很大。东汉光武帝临朝,特召司隶校尉与尚书令、御史中丞三人可以专席而坐,故官场中称之为“三独坐”。大军阀袁绍曾任过司隶校尉,曹操在“挟天子以令诸侯”时,也让自己担任了司隶校尉。还有,桓帝时反对宦官专权的名流,被誉为“天下楷模”的李膺,也担任过司隶校尉。

  魏晋南北朝时期,同汉代一样基本仍是州、郡、县三级政区,其长官也仍然是州刺史、郡太守、县令。例如书法家王凝之任过江州刺史,《后汉书》的作者范晔曾任过宣称郡太守,《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任过高阳郡太守,著名的山水私人谢灵运任过永嘉郡太守,大诗人陶渊明任过彭泽县令。

image.png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官制有以下几个突出的新特点:

  1,所有县级政区一律称县,不再存在国、道、邑。

  2,中央直属地区长官仍然称尹,如魏、西晋、北魏都洛阳,称河南尹;东晋、南朝都建康,称丹阳尹;北周、隋都长安,称京兆尹,但中央直属区各州长官称州牧,以别于其他各地州的州刺史。

  3,由于这段时期的州愈变愈小,愈变愈多,而又经常要作战,所以不得不在州以上设置一些更高一级的军政合一的管理机构,一种由军人作刺史并加上“使持节都督某某等州诸军事”、“持节监某某州诸军事”、“假节督某州诸军事”等头衔。这类头衔当时很常见,其间还有等级的区分。“节”在汉代时帝王权力的一种象征,出征出使,往往有持节之制。

image.png

  此外还有各种“将军”称号。这些刺史称为“领兵刺史”,往往可以节制诸州,所以一般人均以都督称之,掌握一个地区的军政大权,可以开设官府,设置僚属,其所辖诸州也就成为一个军区或一个辖诸州的特别行政区。其他的没有都督、将军称号的无军权的一般州刺史,则称为“单车刺史”,权力较小。另一种是在有军事行动需要时,由中央派出官员设立一个尚书台节制若干州郡,这种就称为“行台”或“大行台”(这就是后来行省的发端)。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