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令如山"的军令一般都是什么官员发出的?
"军令如山",上边一道命令下来,底下的士兵便悉数需要严守其令。但命令这个东西,最高级别的统帅可以颁布,等级很低的执戟长也可以下达。其间的差距,只不过是命令的影响力不同。
不过像是执戟长这样的低级职务,我们很多人可能连名字都没听过,所以对于他们下达的命令,大抵也不会感兴趣。可若是像总督、巡抚、将军、都统、提督、总兵这样频频出现在史料之中的高级将领,我们就不禁好奇,这些人到底谁的命令更有影响力。
总督,明清时的地方军政要员。在明代,总督是因事而设的临时职务。我们较为熟悉的明代名臣于谦和武将王骥,都曾在出任六部尚书时短暂兼任总督一职。
而这个职务的常态化,是在明代成化五年(1469)。这年朝廷再在两广设立总督,由此将这个职务固定下来。但此时的总督依旧是朝廷特派,不是正式的地方官员。到了清代,"总督"这一官职才正式成为地方一把手,是从一品"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的命官。
巡抚,历史比总督更加悠久的要职。南北朝时期,"巡抚"一名已经出现,不过不是指官职,而是指管理地方军政的权力。至唐代,这一权力发展为职务,即"巡抚使"。大名鼎鼎的狄仁杰,就曾任过此职。
进入明代后,"巡抚使"发展成了"巡抚",但其临时派遣的特质还是没有改变。且这时的巡抚,主要负责的是诸如督理税粮,总理河道,抚治流民等政务。后来这个职务才慢慢侧重军事,成为事实上的地方军政要员。清代的巡抚,便是从二品高位。
将军,这是一个比巡抚更古老的称谓,也是一个外延宽广的泛称。单就"将军"二字而言,它是对高级军事将领的统称。而再细化到各个朝代,以唐代为例,从位列从一品的骠骑大将军,到位列从五品下的游击将军,这些官职都带着"将军"二字。可见,"将军"并不是一个唯一且确定的职务,其职权不能一概而论。
但为了与总督、巡抚等职务做一个简单的对比,我们仍旧以清代为例,把"将军"定义为"广州将军"。康熙十九年(1680),清廷在广州一带增设广州将军一职。这个职务位列从一品,对辖区内的常备官军,也就是绿营,皆有统领权。
而因为此职是清廷控制岭南一带的重要武官职位,关乎国家的稳定,因而历代"广州将军"都是出身八旗的高官,甚至是清廷宗室。光绪皇帝的宠妃珍妃,其伯父就曾是广州将军。故而珍妃在幼年时才会生长在广州,接受到了更加开放的思想。
都统,也是一个颇有历史的武官职位。东晋时期,朝廷始设此职。前秦时,苻坚还任命了少年都统,专门统帅青年军队。同时,少数民族统治者也有都统之名,譬如河西鲜卑大都统。
而在清代,都统(即固山额真)是八旗的最高军政长官,位列从一品。比其略低一等的副手"副都统"则位列正二品。在有驻军的辖区,都统军政皆管。而在没有驻防的地方,都统基本只有纯粹的行政实权。
提督,全称"提督军务总兵官"。这个官职在宋代已有,但在明清的"存在感"更高。在明代,提督时常是巡抚们的一个头衔,并非实际职务。直到清代,提督才成为各个省份绿营的最高武职主管,位列从一品。
且清代还有陆路提督和水师提督之分。在一般情况下,全国共有16位陆路提督,其中有11人是专职。而水师提督则有3位,分别是广东水师提督、福建水师提督和长江水师提督。后来因为建立新式海军,朝廷还增设了南洋水师提督。
总兵,明清时的重要武官官职。在明代刚出现"总兵"时,这只是个常由公侯或地方都督兼任的无品级之职。有关这个职务的职权也时有变动,并不固定。
进入清代后,总兵也基本承袭明制。直到乾隆十八年(1735),总兵才成为正式的,位列正二品的武官职位。一般情况下,全国共有总兵83人,且也有陆路与水路之分。
所以从职务来看,总督是一省或多省的军政总管,而巡抚在总督之下,是各省的军政总管。至于都统,则是相对独立的八旗军政总管。
将军,以广州将军为例,是两广的绿营总管。而提督是各省绿营的武职总管。总兵则是比提督低一等的武职主管。从品级来看,除了总兵是正二品,其余官职都是从一品。
所以总体而言,总督是这六大官职之中权力最大的,总兵则是权力最小的。不过于广州将军而言,他的实际地位却是要在两广总督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