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之尊”为什么是用来形容皇帝的?皇帝的龙袍上的图案有什么讲究?

  为什么小编整理了“九五之尊”的由来给大家详细说明一下,快点来看看吧。

  龙袍是皇帝的朝服,经历了一些演变后逐渐将专用颜色定为了黄色,图案定为了龙。但关于龙袍颜色的演变,始终离不开古人对“五德”的信奉。如:秦始皇嬴政龙袍的黑色可是很有讲究的。按照“五德”的说法,周朝是火德,秦朝取代周朝,就是水克火。而在颜色的对应上,水对应的就是黑色。

  后来,唐朝皇帝下了一道命令,黄色只属于皇家所有。于是,黄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就和民间断了缘分。而龙的图案数目,基本为九条,古时候帝王都相信“九五之尊”的说法。“九”是阳数中最大的一个数,而“五”居中,这一点在宫廷建筑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周易·乾》中有句话:“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意思就是:飞龙遨游于天际,有利于见到大人物,表示达到了最高境界。也是因为这个缘故,皇室建筑、家具陈设和生活用品等多用九、五两个数字。不过,“九”是一个奇数,如何化解对称性的问题呢?

  只能将第九条龙绣在衣襟里。当时,有八条龙分别绣于前胸、后背、左右肩及膝盖前后。而清朝的皇帝对自己的衣服更是认真,在《清史稿·舆服志》里,就龙袍的形制、制作工艺及色彩等各方面都有详细的说明,“左、右及交襟处行龙各一”交襟处有一条行龙,领前后及袖端则是正龙。

image.png

  然而,不是所有龙袍都会遵守这个“规定”。明朝那位“懒政”的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他的龙袍上可是绣了十二条龙,龙绣在一个圆形的中间,被称之为“团龙”。其实,明朝的皇帝各有特色,而万历龙袍上的龙还不算多,明世宗龙袍上的龙,几乎是万历的7倍,一共81条。

  这有什么说法吗?

  九九之数,衣襟上的龙纹是36条。

  其实,龙数量的多少终归还是彰显帝王的一个尊贵身份。在明朝,龙袍并非皇室的专属,郡王以上的人都可以穿,只要不是黄色就可以。而明朝的官员,如果得到皇帝的亲赐,在穿时必须“挑去一爪”,以示区别。只是名字不同,称作“蟒袍”,是明朝职官的常服。

  可见,龙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似乎就是帝王家的专属。

  如《周易·乾》的那句话,靠着数字“九五”将皇权和“龙”有了联系。只要是皇家的东西,都会冠以一个“龙”字,如:龙椅。除此之外,龙袍上还会绣上各种赋予寓意的纹饰,有些图案民间从没出现过,如“十二章图案”。自它出现以来,就是皇家的专属纹饰,一直到封建帝制的灭亡,只用在帝、后的服饰和少数亲王、将相的服饰上,从未在民间出现。

image.png

  另外,龙袍上还少不了蝙蝠纹、牡丹纹和吉祥八宝纹及五彩云纹。

  据史料记载,清朝皇帝的龙袍,下摆斜向排列着很多弯曲的线条,称作“水脚”。水脚之上有很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其实,通过这些图案的装点,将皇帝的心思都一一绣在了一件衣服上,希望他的江山“万世升平”。

  只是,有时希望和现实的差距还是蛮巨大的。

  在皇帝的龙袍制作前,这些龙纹是需要提前设计的,皇帝点头后,方能去制作。不过,对比这些龙纹,还是能明显看出不同。清朝后期几位皇帝龙袍上的龙纹,和初期时相比,精神气差了很多,缺了点张扬。其实,这也可以理解,国力的强弱影响着各个方面。

  而皇家的权力,就是这样通过各种途径得以宣扬和加强的,同时,禁止民间使用以示区别,身份等级高下立判。可在现在看来,这不过是统治者的一种手段罢了,借助一种“想象”出来的形象,甚至,还略带“神话”的渲染,百姓争相膜拜,让自己的统治更为平稳。

image.png

  虽然,古人很有智慧,但衣服的装点既要美观,还要体现出君主的权威,如何巧妙地实现“九、五”呢?

  其实,绣于衣襟,并不是简单地满足九条龙的数量,而是这件龙袍,无论从正面数龙,还是背面数龙,它的数字都是“五”,这才是真正的“九、五”。除此之外,先撇开这个象征意义,单从美学角度来看,“九五”的组合也是极其养眼的。尤其是在建筑上,很符合美学原则。

  所以,中国古人总结的很多经验,都是基于常年对万事万物的观察,若是有时单纯的就数字而论数字,反倒会显得有些狭隘了。古时候的帝王们,自然要从各种理论中,确立自己的正统身份,更会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将这个观点彻底植入人心。不过,一件衣服真的只是个象征意义,在没了国力支撑的情况下,一切都将显得苍白无力。所以,要想“飞龙在天”,先得让国力“一飞冲天”,而那些讲究龙袍的王朝,最后不是都被取代了嘛。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