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共存在四百多年,为什么最终被科举制所取代了?

  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古时候最重要的选官制度之一,它产生于曹魏,发展于晋朝,至南北朝时期已经彻底成型。这个选官制度一共存在四百多年,它承袭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科举制,对中国古时候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九品中正制在隋唐以后,却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被科举制取代。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令九品中正制被淘汰呢?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旧事物被淘汰,总是离不开弊端众多、不符合时代等原因,九品中正制也不例外。其实,促使九品中正制诞生的,正是中小地主和寒门,但九品中正制损害的,却是他们的利益。在东汉末年,察举制已经腐朽至极,彻底被门阀士族操纵,向上的通道被他们垄断。这引起了中小地主阶级的不满,他们强烈要求获得政治地位上升的权利。

image.png

  曹家并非名门出身,这使得曹家需要中小地主阶级和寒门子弟的支持,但与此同时,曹魏又离不开世家大族。于是,曹魏建立起九品中正制度,在门阀士族与寒门子弟之间进行平衡,在保留门阀士族政治特权的同时,给予其他人上升的通道。《宋书·恩幸传序》载:“曹魏建立九品中正制,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

  九品中正制的建立,使官吏的选拔有了标准,给予中小地主阶级一部分上升渠道。然而,九品中正制下负责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中正官基本上都出身于门阀世族,这就意味着门阀世族掌握了官吏选拔的权利,最终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可以说,九品中正制本就是一种妥协之举,曹魏既要借助寒门子弟打击门阀世族,又要赢得他们的支持,故而当门阀世族代表尚书陈群向政府提出“九品官人”的方案时,魏文帝曹丕欣然应允,而这正是九品中正制的雏形。可是诞生于两汉察举制的九品中正制在选拔公平上没有长足的进步,这引起门阀士族以外阶级的不满,他们要求改革选官制度。不过,门阀士族和寒门贯穿整个封建时代,为何隋唐可以放弃使用九品中正制,采用科举制,但魏晋南北朝却不行?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数场起义当中就可以初见端倪。

  在九品中正制建立初期,门阀士族还是有不少贤才能士的,比如王导、谢安这样的政治人才,都出身名门望族。但是,九品中正制赋予门阀士族的特权过大,导致他们垄断整个政治资源,世族子弟不加努力也可以在仕途上平步青云,这就使门阀士族里的大多数人都声色犬马,不知进取。到东晋末年,孙恩、卢循等人不断发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尽管这些起义最终都被镇压,但它们给予门阀士族沉重的打击。

  起义的矛头基本上都指向门阀士族以及九品中正制,皇帝不得不向庶族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妥协,限制世家大族的权利,减轻农民的赋税。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颁布“均田制”,将依附于门阀士族的佃户和奴隶解放出来,这使得庶族地主阶级迅速崛起,他们要求政治权利,获取上升的通道,而科举制就应运而生。

image.png

  门阀士族当然不会坐视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但他们却无可奈何,因为想要实行科举制的,不仅是庶族地主,还有皇帝。九品中正制实际上将选官权力给予了门阀士族,进入朝堂上的官员,不是世家子弟,就是依附于世家的寒门子弟。故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权臣篡逆谋反频出,朝代不断更迭。

  这对于皇帝来说,显然是无法接受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皇帝想要限制世族的权力,但他们离不开世族的支持,因而无从下手。隋唐以后,庶族地主阶级不断崛起,他们要求政治权利,而这正合皇帝的心意。所以,与其说科举制的实行是皇帝向庶族地主的妥协,不如说是他们的联合。实行科举制,皇帝便可以将选官权利从世族手中夺走,这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加强。

  除此以外,隋唐可以用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还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它们都是大一统的王朝。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大乱,诸侯林立,皇帝必须依附于世家大族。西晋灭亡以后,司马氏东渡建立东晋,依靠的就是名门望族,故而他们即使不满世族掌权,也无可奈何,毕竟世族可以立他们,亦可以废他们。可是隋唐不同,隋朝和唐朝都是大一统的王朝,中央集权和皇权的集中程度远非魏晋可比。

  唐朝建立以后,借鉴隋朝灭亡的教训,不与世族正面发生冲突,而是潜移默化的削弱世族的力量。比如唐朝孔颖达校订五经,朝廷在全国颁布《五经正义》,发展教育,打破了门阀士族对于文化的垄断。这为科举制的实行和发展,提供了文化基础和社会环境。

  其实,门阀士族的诞生本就是基于乱世和各种因素,他们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垄断,无疑是对皇权的挑战和对其他阶级权益的限制。隋唐以后,不论是皇帝还是庶族地主阶级,亦或是普通百姓,他们都要求建立新的选官制度,以打破门阀士族的垄断地位。因此,科举制才会取代九品中正制,成为中国古时候最重要的选官制度。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