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后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里?他真的自焚了吗?
我们都知道,朱棣的皇位是从他侄子朱允炆的手中抢来的,那么在朱棣篡位成功后,朱允炆就下落不明了,那么他到底去哪了呢?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等人游说下以“清君侧”为名举兵起事,从而拉开了长达4年的叔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军渡过长江,呈现势如破竹之势,一直打到南京城下。叔叔已经打到朝廷了,建文帝该怎么办,是逃还是降?在《太宗实录》中记载,燕王进入金川门后,建文帝本想出来迎接燕王,却觉得很羞愧,说道:“我何面目相见耶!”于是他选择了与皇后一起闭宫自焚。
当朱棣来到时,看到宫中火起,急忙命人前来抢救,可惜没有来得及。只能从灰烬中找到建文帝烧焦的尸体,根本就没有办法辨别是否是建文帝。但朱棣还是假意痛哭不已,说他只是前来帮助皇帝学善,又何必自寻死路呢?事后,朱棣礼葬建文帝,遣官致祭,辍朝三日。
朱棣见到的那具面目全非的焦尸真的是建文帝吗?建文帝是否有可能活着?如果活着的话,他又逃到了哪里?对于这一系列的问题,后世史家和民间传说众说纷纭。
首先,《太宗实录》本身的可靠性有待于考究。朱棣为了美化自己的篡位行为,曾三次修改了《太宗实录》,所以对于其所记载的建文帝自焚一事,有待考证。其次,被烧焦的尸体面目全非,没人能回答是否是建文帝。如果建文帝活着,他去了哪里呢?明代中后期,就有人提出了建文帝“出逃为僧”说。
另外,万历二年(1574年)十月,12岁的神宗向张居正问及建文帝下落一事,张居正回答:“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者相传,言建文皇帝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无知者。”可见,张居正倾向“出逃为僧”的说法。明末南京礼部尚书钱谦益针对上述说法,说道:假如建文帝没死,离开南京后很可能重新组织军队来推翻朱棣的统治,但朱棣即位后,没有出现任何这类活动的迹象。但是,这些都只是一家之言,没有确切的记载和资料考证,不足为信。我们暂且先将这一问题放下。假设建文帝有可能逊国逃亡,那他去了哪里呢?
综合起来,有如下几种说法:有学者指出,建文帝出逃之后,削发为僧,云游四方,最后回到了江苏吴县穹隆山皇驾庵,并一直生活在这里,直到1423年病逝于此。
最近,对中国古文字深有研究的学者林国恩指出,写于贵州山谷之间的“红崖天书”,实际上就是建文帝逃亡后所写的一份讨伐朱棣的檄文,目的是号召臣民支持他重登帝位。(“红崖天书”写在贵州省安顺地区晒甲山的一面山崖上,字形似文似图,若篆若隶,因字条红色,又无人能破译,故称此名)以上是两个比较有影响的说法,
除此之外,还有泛舟海外说、隐居四川说等。
历史留下的悬疑使我们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明史》中记载,郑和下西洋除“耀兵异域”外,另一个目的就是奉朱棣之命,在海外秘密寻找建文帝下落。看来,朱棣对于民间的传说还是半信半疑的,他自己也不敢轻视,也许他的一生都要生活在这个阴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