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是正规军队吗 明朝灭亡的时候他们为什么没有出现
对明朝锦衣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明朝从朱元璋开始,锦衣卫就一直是皇帝的一把利刃,但是在明朝崇祯皇帝最无助的时候,依然不见锦衣卫的踪影,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如下:
锦衣卫并非正规军队
明太祖朱元璋在登基称帝后,为了能够掌控和驾驭不法之臣,成立一个特殊的部门“拱卫司”,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个部门的主要职责就是为皇帝服务的,最初的拱卫司负责掌管皇帝的仪仗和安全保卫。
后来,拱卫司被更名为锦衣卫,根据《明史》记载,锦衣卫的职责也开始扩大,从单纯的皇帝侍卫,增加侦察、逮捕和审问的职能,同时也为皇帝搜集情报,有点类似于情报局。
明朝万历年间,在明朝与朝鲜联手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隐蔽战线上,锦衣卫暗中收集很多关于日军的情报,对前线作战提供巨大决策帮助。
锦衣卫的首领是由明朝皇帝亲自任命,并且一般都是皇帝绝对信任的武将担任锦衣卫指挥使,直接向皇帝汇报,可以逮捕明朝任何人,当然也包括皇亲国戚。在明朝著名的“胡蓝之狱”“郭恒案”中都有锦衣卫活跃其中的影子。
在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发现锦衣卫出现依势作宠的苗头,并且有滥用职权的现象,朱元璋将锦衣卫废除。但是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锦衣卫被重新恢复,也是从此在大明王朝的历史上一直伴随着锦衣卫的身影。
从锦衣卫的职责可以发现,锦衣卫能够存在完全是依靠皇帝的信任,锦衣卫更多地只是负责刺探消息情报,并不具备正规军队的战斗力。
威信来源于帝王,并不是自身战斗力,因此在明朝覆灭之际,锦衣卫并不能帮助崇祯皇帝扭转崩盘的局面。
锦衣卫人数是五千,而非十五万
根据史学大家黄仁宇的统计,公元1580年,明朝京城巡捕和锦衣卫共支出5万两白银,按照当时每个士兵10两银子的标准进行测算,锦衣卫的人数应该在5000人以内,相当于一个普通的卫所。
明朝初年,朱元璋建立“卫所”军制,每“卫”下辖有正规军士兵五千人;下面再设置“所”,分为千户所和百户所。
为什么会有锦衣卫人数是十五万的感觉呢,因为在明朝中后期,锦衣卫果真如朱元璋预料的那样,恃宠而骄,越来越膨胀。
在明朝末年,民间有很多人的笔记流传后世,在其中经常可以见到锦衣卫的身影,有这样的描述:只要听见有人是京城口音,并且身上衣服光鲜亮丽,当地百姓就会认为遇到锦衣卫,慌忙逃避躲开。
锦衣卫在百姓心中已经是令人恐怖的组织,得罪锦衣卫随时可能掉脑袋,因为锦衣卫直达天听,手段残忍。
正是由于百姓对锦衣卫的恐惧心理,仿佛是狼入羊群一般,形成锦衣卫人员数量很多的假象。
按照推算,锦衣卫的数量应该是不足五千人,而李自成的军队人数有足足十多万,两者相差巨大,不可能能够抵抗李自成的农民军。
锦衣卫望风归降
明朝末期社会矛盾激化,虽然皇帝有心挽回,但明朝已经坏到骨子里,最终还是难挡灭亡的命运,明朝数百年的国运注定结束于此。
李自成的农民军所到之处,明朝官员大部分望风归降,包括京城城门都是降将打开的,李自成军队入宫也是太监引路的,可见明朝的颓败之势已经不可挽回。
李自成的农民军势如破竹,而明朝守城的将士实际上只有一万人,其余的全部是吃空饷的“虚拟人”。即使没有降将和太监,从守城军队的人数来看,北京城被攻破也是必然的。
当时锦衣卫的头目是骆养性,他是十足的墙头草,看到明朝气数已尽,他悄悄躲在家中观察局势,时刻准备投降李自成。果然如他所料,李自成军队顺利进城,骆养性毫不犹豫地投靠了李自成。
后来,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专门制作夹棍,要求明朝官员富豪献出白银作为粮饷,骆养性一人献出三万两,因此刘宗敏放过骆养性,没有让他尝尝夹棍之痛。
再到后来,吴三桂和多尔衮联手击败李自成,清军入关进入紫禁城,骆养性又再一次投靠清军。
锦衣卫的头目都选择投降,上行下效,锦衣卫成员自然也有不少投降的,先是投降李自成,后来投降多尔衮。比如锦衣卫堂上指挥乔可用,在清朝还做了銮仪卫正二品的銮仪使。
锦衣卫英勇守城
历史上刚正热血男儿自然不会少,李若琏当时是锦衣卫的指挥同知,他是自发守卫明朝都城的最高等级锦衣卫,当时李若琏守在崇文门。
由于守城的兵士非常缺乏,两面城墙才分配到一名士兵,这如何守得住呢。三月十八日申时,李自成的军队急攻广宁门,有人趁乱打开城门,北京外城沦陷。
李若琏在崇文门听到外城被攻破后,无奈之下选择自杀,为大明殉葬。锦衣卫中的热血男儿不止李若琏一人,锦衣卫千户高文彩,在北京城被攻破后,含泪杀掉全家人,然后自杀。
结语
锦衣卫从最开始的设置目的来看主要是情报搜集任务,因为锦衣卫受到明朝历代皇帝的宠信,锦衣卫权力在不断扩张,人员也出现“注水”现象,在结党营私、欺压百姓等方面更是胡作非为。
锦衣卫始终不是正规军队,虽然有少数热血男儿英勇抵抗,但并不能挽救即将崩塌的大明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