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襄公执政七年就去世,到底是什么原因?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晋襄公的故事,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作为春秋第二任霸主,晋文公执政时间并不长,执政仅九年后就去世了。去世时,他不过才四十多岁。晋文公寿命不长,很可能是因为同姓结婚的后果:他母亲狐姬也是姬姓后人,与晋献公有近亲婚姻的嫌疑。史书称晋文公有“重瞳骈肋”的畸形,或许就是近亲结婚的后遗症。
晋文公去世后,儿子姬驩继位,是为晋襄公。晋文公中年去世,晋襄公继位时年龄也不会太大。虽然贵为国君,但晋襄公也是职场中的“新人”,以前也没有管理国家的经验。
不过,形势不等人。还没等他完全适应国君的角色,巨大的挑战就已经到了眼前。
就在晋文公去世之年,秦穆公不顾同盟正逢国丧,派军通过函谷东出、前往偷袭郑国。得知此消息后,晋人大为恼怒,在晋文公葬礼还在进行时,就装神弄鬼地说要袭击秦军了。
一年后,秦军偷袭计划破产,在灭了滑国后,就准备回国了。
就在这时,晋襄公的挑战来了。
侦查到秦军即将通过函谷,主政的先轸强势地要求伏击秦军。
可对晋襄公来说,这却是一个两难的决策:父亲晋文公是在秦穆公大力支持下,才得以回国;晋襄公的嫡母文姜是秦女,秦穆公与穆姬之女辰嬴也嫁给了晋文公。可以说,晋襄公身边,秦人的影响无处不在。此时让他与父亲的恩人、母亲的亲人立即反目成仇,如何能不为难?
可奇怪的是,当大臣们当朝争论是否要伏击秦军之时,晋襄公却没有发出一声。作为最高领导人,通常情况下,是不能轻易表达自己的倾向。但在讨论与父、母双亲都密切相关事务时,晋襄公还表现得一声不吭,却显得极为不正常。这情形看来,晋襄公对这种军国大事似乎就完全没有发言权?
不但开战前一声不吭,崤之战后在嫡母文姜请求下晋襄公释放了秦国三帅,可先轸一问责,晋襄公立刻忙不迭地派太傅阳处父去追赶百里孟明视等人——晋襄公此举,很像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孩,而不像是一位成年人。
晋文公一生,娶了九位夫人。传统上,学术界大多认为晋襄公是逼姞之子。
晋襄公死后,因为晋灵公尚在襁褓之中,赵盾一度想更换国君。在与众卿士讨论该扶持晋文公的哪位儿子时,就曾谈及晋文公九位夫人的排位:“……杜祁以君故,让逼姞而上之;以狄故,让季隗而己次之,故班在四。……”杜祁极有可能是士氏之女,是晋文公最早娶的夫人。因为“国君”缘故,杜祁让逼姞位居于自己之上;通常以为,这里的“国君”,就是指晋襄公。
晋襄公嫡母是文姜,是由于秦人功劳巨大;但因逼姞之子成为了太子,所以她排在了第二位。由此,学术界才判定晋襄公是逼姞之子。
因为杜祁与逼姞都是晋文公流亡海外前所娶,她们与晋文公生下子嗣也应该是在晋文公逃亡之前。这么推算下来,晋襄公继位时至少都有二十多岁了。
可从晋襄公执政表现看,他怎么都不像是一位心智成熟的成年人。
公元前622年,因为多位晋文公时代的卿士去世,致使晋军很多将领职位出现了空缺。为此,晋襄公需要赶快提拔一批新人,以填补卿士之位。
一开始,晋襄公计划将士縠、梁益耳二人分别提拔成为中军主将和中军佐;晋文公时期遗留的卿士箕郑、先都配合他俩,再加上两位“三行”将领荀林父与先蔑,组成新一届的六卿。
但先轸之孙先克知道后,却持异议:“狐偃、赵衰二人,功不可没啊!”一听到大臣反对,晋襄公立刻改变方案,改命狐射姑、赵盾二人为中军主将和中军佐。公元前621年春,按照传统,晋襄公在夷地(今地不详,原为周大夫采邑,被晋武公所灭)举行了春蒐,正式公布了两人的任命。
可夷地之蒐后不久,意外却来了。
夷地之蒐前,晋襄公太傅阳处父刚好出访外国,没能回来。等夷地之蒐结束后,阳处父刚才赶回绛都。听说狐射姑越过赵盾成为了中军主将,阳处父有些不乐意。
阳处父原本是赵衰部属,经赵衰推荐才成了晋襄公太傅。因此,阳处父多多少少有些心向赵氏。见到晋襄公后,便劝道:“狐射姑不为民众喜欢,不能让他当主将!”
听老师这么一说,晋襄公马上就改变了主意。于是,老师一离开,晋襄公就命人将狐射姑叫来,说:“阳处父说:‘民众不喜欢狐射姑,不能当主将。’”听到这一消息,刚刚还在为当上中军主将而沾沾自喜的狐射姑,顿时犹如五雷轰顶。当着国君面,狐射姑不敢发泄任何怨气,只得唯唯诺诺地听命了。但从此后,狐射姑对阳处父的怨恨却是越来越深了。这年底晋襄公去世后,因为与赵盾的权力斗争落在了下风,不甘心的狐射姑迁怒于阳处父,将他给杀了!
如果不是晋襄公泄露了阳处父之言,阳处父又怎会遭受这场劫难?
晋襄公表现如此糟糕,正是他心智不成熟的表现:在面对年龄远大于自己的狐射姑时,晋襄公不知该找什么理由来降他的职,只能将责任推到老师身上去了!如果是一位成熟的管理者,断然不会如此轻率地将告密之人透露给当事人。
这次晋国卿士的调整如此一波三折,使得后世晋国内乱不断发生:公元前621年冬,因为与赵盾的权力斗争失败,狐射姑被迫逃到了狄国;公元前618年,没有得到提拔的士縠、梁益耳、箕郑、先都等人集体作乱,杀死了进言的先克,赵盾随后又将这些作乱者全部杀死!
晋襄公去世短短五年,晋国却内乱不断,根源就在于晋襄公在这次卿士调整过程中人云亦云、缺乏主心骨,埋下了太多的隐患。
如果晋襄公是逼姞之子,那当他正式当上国君时,已有二十多岁,早已成年。可综合晋襄公执政后的种种表现,看起来完全不像是一位成年人。
正因为如此,也许晋襄公不是逼姞之子,而更可能是文嬴之子!
春秋时期,依据宗法制传统,通常都是“子以母贵,母以子贵”。所谓“子以母贵”,是说嫡夫人之子为嫡子,拥有优先继承权;所谓“母以子贵”,是说如果儿子被确定为继承人,那么他的母亲地位必然上升。虽然晋文公最早娶的是杜祁,但嫡夫人却是文嬴。如果文嬴没有生下儿子,那她凭什么战胜生下公子乐的秦穆公嫡女辰嬴、排在了首位?既然文嬴排在首位,那不正说明是她儿子当上了国君吗?
所谓杜祁让逼姞居于己上,也许不过是因为逼姞更受晋文公喜欢,杜祁才主动让位于她。如果晋襄公事逼姞之子,按照宗法制,不用杜祁谦让也应该是逼姞居上。更何况,如果逼姞是晋襄公之母,那么她在晋文公时期为何没能成为嫡夫人?
除了以上的推理之外,还有另一史料可以佐证晋襄公是幼君。
《国语·晋语四》记载,晋文公曾经向胥臣咨询太傅的人选:“我想让阳处父作姬驩太傅,能教育好他吗?”
胥臣听了后,直言不讳地说道:“这取决于姬驩自己。本质好而又有贤良教导,就可以期待他有所成就;如果本质邪恶,再怎么教育他也会听不进去,又怎能使他向善呢?”
如果晋襄公当时已二十多岁,晋文公回国后还需要为他临时选择一位太傅吗?这是不是太晚了?况且二十多岁的成年人,本性早就被人看清。而以胥臣的说辞判断,还不能看出晋襄公本质如何,也证明晋文公执政时晋襄公还未成年。
从以上这些史料推断,晋襄公是文姜之子才更为合理。
如果晋襄公是文嬴之子,那他在晋文公去世时最大不过9岁。9岁儿童的心智,当然还未完全成熟。所以,在决定崤之战这样的军国大事时,晋襄公也就完全插不上话了。执政七年后,晋襄公最大也不过十六岁,在面对重大的人事调整时,当然就会显得人云亦云、没有主心骨。这都是幼君执政的常见弊病,并不稀奇。可母亲文嬴一求情,晋襄公立刻就放了秦国三帅,结果竟诱发了功臣先轸意外死亡——对于晋国而言,这才是最莫名其妙的损失!
因此,尽管很多历史学家都说晋襄公也是春秋霸主,可因为看到了幼君执政的弊病,赵盾在晋襄公死后才想着另立长君。
赵盾此举,原本是为了晋国大局,无疑是正确的做法。却不曾想遭到了晋灵公之母穆嬴的强力阻扰,最终功败垂成。更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是,赵盾反倒借此机遇长期独霸国政,成为了一代权臣。十多年后,晋灵公与赵盾矛盾激化,最终赵盾设计杀死了晋灵公、改立晋成公;晋成公回国后,为笼络晋卿,不得不恢复了“公族”、“公行”、“余子”之官,使得晋国卿族加速膨胀起来。此后,公室被边缘化的趋势已成必然。
世事有时就是如此,一步错、步步错。如果赵盾所拥立的公子雍能顺利回国为君,也许晋国的历史会走向另一种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