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如果不分裂,秦国还能统一天下吗?
晋国如果不分裂,秦国还能统一天下吗?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我把这个问题分成四个问题解析,第一个问题:晋国为何会分裂?第二个问题:秦国为何能统一天下?第三个问题:晋国不分裂秦国有机会吗?第四个问题:秦晋同样都是干掉宗室势力,为何结局相反?
通过对这四个问题的探析,就会发现,问题背后的背景挖掘,远比问题本身还要精彩!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们打破顺序回答,先回答第四个问题,把最精彩的留到最后。
战国七雄,韩赵魏三家本是一体,秦国兼并六国,光一个赵国,差点耗光秦国兵力储备。如果不是六国各怀鬼胎,不是秦并六国,而是面临被灭的危机!
1.军事实力对比
人们光记住了虎狼之师秦师,但是忘记了晋国六军,和分裂后的魏赵韩三家军队,都曾经创造过一系列让秦国人输得一塌糊涂的战绩。
拿晋国六军对比秦师,有点“胜之不武”,毕竟那时候的秦国相对太弱,就拿魏赵韩三家军事力量的总和,与秦师比较,也明显高出一大截。
军队战斗力:
军队数量: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是最野蛮的肉搏战,作战双方胜负的第一要素就是数量。战国末期,秦国人口约四五百万,韩赵魏三家人口约八百多万,这么悬殊的人口比例,军队数量差距,秦国远不如三国总和。
战略纵深:
三晋与秦军的主战场,集中在黄河两岸河东及峣关一带,这是由秦国“蜗居”关中的地理条件所决定的。如果三晋对秦国发动攻击,可选择面就比秦国大多了。
几场关键战役:
秦灭三晋的几场关键战役,如上党之战、长平之战、邯郸之战、大梁之战等,假如三晋一体,统一部署,秦国毫无胜机。限于篇幅不一一分析。
如果简单地以数学题累加的方式,比较秦国和三晋的军事实力,秦军无法相比,但其实这种对比无意义。
2.人才储备对比
人才是国家兴亡的基石,秦国的崛起得益于人才的涌现,准确地说,得益于客卿制度,即六国人才的引进。在秦国崛起的过程中,有几位堪称改变了历史的大人物,都是来自于三晋。
张仪、公孙衍
张仪和公孙衍都是魏国人,在秦孝公时期,他们纵横捭阖,把天下搅得天翻地覆。其中尤以魏、韩、楚三国,深受张仪之苦。秦国得到河西之地,公孙衍功不可没。
商鞅
范睢
秦昭襄王时期最重要的谋略家,他提出的“远交近攻”,奠定了秦国兼并六国的基本方略。
李斯、吕不韦
这两个人是继商鞅之后,秦国最重要的政治家。
尉缭子等
尉缭子是魏国军事家,是秦始皇兼并六国的重要军事家,鬼谷子的高徒。
相对于客卿,秦国本地人才则暗淡了很多,除了几位军事家,政治家几乎空白。假如三晋不分裂,留住这些人才,秦国的崛起就是空话。
3.地缘优势对比
最简单粗暴的理由就是,三晋横亘在秦国东出之道,秦要想统一天下,第一件事就必须灭三晋,除非它从楚地打开缺口,在从南向北进攻。
秦国的地理位置,比较适合于防守,它能走出关中,得益于两条:一是累世功业,逐步出河西,并关中,获得多线出击的机会;二是三晋分裂,不能形成合力。
假如三晋一体,秦国三面被围,想走出关中,难度其实很大,甚至能不能守住关中都是问题。
结论:以不合理的简单累加对比,假如三晋不分裂,秦国无论如何也不是对手,更不可能打赢兼并六国的几场关键战役。
可是,以上的问题解答其实无意义。三晋不是积木,任意搭配组合,秦国统一天下有其内在推动力。那么,统一天下的为何是秦国呢?
因为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创建了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政治制度,极大地释放了社会生产力,进而推动了秦国的强大。
三晋虽然也进行了社会变革,但是都是局部范围的修补术,跟商鞅变法完全不同。商鞅变法是推倒重建,是革命,它构建了以皇权为核心的社会结构,形成了以秦法为中心运转体系,消灭了贵族特权阶级。这种结构此后两千年一直未变,远非三晋变革所能比。
举几个简单例子,秦国军队为何被称为“虎狼之师”?因为秦国的士兵,可以通过立军功得封爵做官,别的国家不行,士兵贡献再大,顶多获得物质奖励,不可能改变身份,动力差别巨大。
再比如,秦国为何全国动员能力那么强?因为秦国建立了王权一元体系,权力高度集中。六国则不然,他们受制于贵族势力的掣肘,国家始终处于利益纷争状态。
晋国不分裂的前提条件,其实也是不存在的,因为晋国的分裂,也是由长期的历史条件演化而来。
晋国分裂最早源于曲沃桓叔,以庶系代替嫡系后,为了防止历史重演,晋献公及其父祖,对宗室势力打开杀戮,导致政治势力真空。晋文公登基后,跟随他流亡的士族集团,迅速弥补了这个空缺,成为晋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独特政治结构。
后来晋文公以这些士族势力,建立了六军,形成军政合一的国家结构,政权逐步进入由六卿掌控的格局,晋国的分裂就源于此。
那么,问题就来了,晋国和秦国都是消灭了宗室贵族势力,为什么秦国壮大了,晋国却分裂了?
1.替换与重建两种不同模式
这两者表面相同,其本质差异却非常大。秦国是对旧体制的推翻重建,以新模式代替旧结构。晋国则是对旧势力的摧毁,而不是新结构的重建,它依然保留了原有结构,只是以新的势力,代替旧势力,通俗讲,就是新瓶装旧酒。
商鞅变法后,原来的等级制度没了,贵族变成平民,全国只有国君一个特权阶级,其他都叫编户齐民,社会运行的唯一法则就是法律。
2.目的性差异
相同的动作,为何形成两种模式,源于两国从一开始,对消灭宗族势力的目的性差异。
秦国商鞅变法,其目的就是干掉特权阶级,形成高度集中的国家意志,从而改善社会公平性,增强决策效率,形成一个利益中心。所以,在变革前,商鞅就已经设计好了全套的替代模式,是有计划、有目的推进。
晋国则不是,它的出发点就是为了防止庶系对嫡系的威胁,以简单粗暴的肉体消灭达到目的。所以,从一开始他们就没想过,宗室势力消失后,谁才是他们的替代者?或者说,他们原本没想过做结构性调整。
因此两国的同一个举动,秦国是深层改革,晋国是政治事件,不可同日而语。
3.晋国分裂的必然性
晋国分裂是不可避免的,原因有两个:
其一,晋国的政治结构未变,依然是宗法制等级结构,这就决定了它依然跟秦国以外的其它诸侯国一样,走向礼坏乐崩,君权受制于贵族,进而导致政权涣散。比如田氏代齐、三桓代政等。
综上所说,所谓“如果晋国不分裂”这个前提就不存在,只要宗法制在,晋国即便自己不分裂,也会跟其它五国一样,必然走向衰败。秦国兼并六国,它不是军事实力单一因素,根子在于它建立了符合历史潮流的新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