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有什么事迹?寒食节与他有什么关系?
介之推,又名介之推、介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大夫,他的故事延伸出了很多典故,历代诗人也留有大量吟诵缅怀的诗篇。,。
羁绁从游十九年,天涯奔走备颠连。
食君刳股心何赤?辞禄焚躯志甚坚!
绵上烟高标气节,介山祠壮表忠贤。
只今禁火悲寒食,胜却年年挂纸钱。
——《东周列国志》
这首诗描写的主人公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主角——介之推。他曾经追随晋国公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在外漂泊19年,在重耳回国做了晋国国君之后,就带着母亲跑到绵山(现在的介山)隐居。晋文公稳定朝局之后大行封赏,却忘记了介之推,等到介之推之前的邻居写榜提醒,晋文公才想起介之推,在邻居的指引下,晋文公带领文武大臣到绵山寻找介之推,找寻多日无果后,竟然想放火烧山,想因此逼出介之推,不曾想,介之推和母亲抱木自焚,也不愿再见晋文公。文公伤感之余,改绵山为介山,在介山置县介休,寓意介之推休息的场所。同时,因为介之推的这些故事延伸出“割股奉君”、“介之推不言禄”和“寒食节”的典故。
介之推是如何追随晋文公多年?又是如何被烧死在绵山的?我们还要从头说起。在晋文公重耳还是公子哥儿的时候,他的老爹晋献公晚年因为宠幸骊姬,立骊姬的儿子奚齐为太子,把原太子申生废除并逼他自杀,同时逼迫公子重耳和夷吾到别国逃难。介之推和赵衰、狐毛、狐偃、魏犨等九人一路追随重耳,辗转流离于翟国、齐国、楚国、秦国等,前后近二十年。
献公死后,晋国就乱的一塌糊涂,晋国大臣里克连续弑杀奚齐和卓子(骊姬妹妹的儿子),后来夷吾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即位,做了晋惠公,晋惠公也害怕重耳回国争位,就派人到翟国刺杀重耳,重耳得到消息后,只得再次逃离,这次准备到齐国避难,当时齐国还是春秋首霸桓公在位,要是能得到桓公扶持,回国争位也是件美事。可是,去齐国,必须要经过卫国,重耳一行人走到卫国五鹿时,连最基本的温饱都不能解决了,看到路边田间耕作的农夫正在用餐,就想讨要点饭食,不曾想这帮农夫非但不给吃的,还拿土块递给重耳充饥,可见重耳这群人当时已经饿到什么地步了。
大家又走了十里路,饿的实在走不动了,重耳就枕着狐毛的大腿在大树下休息,其他人采摘野菜煮熟给重耳,重耳吃不下,这时候介之推却端着一碗肉汤给重耳,重耳一顿饱餐之后才问这肉是从哪里弄得?介之推说:“今公子乏食,臣故割股以饱公子之腹。”重耳感动的鼻涕一把泪一把,“亡人累子甚矣!将为什么报?”介之推回答,这都不算事,只希望您能早日回国即位,也不免我们跟你奔波劳苦。“但愿公子早归晋国,以成臣等股③肱之义。臣岂望报哉!”
在外流亡十九年后,重耳历经翟国、齐国、宋国、楚国、秦国,最终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自己的晋国做了君王,是为晋文公。
晋文公遍赏那些追随他一起度过艰苦岁月的人,却忘记了曾经割股啖君的介之推。邻居都介之推鸣不平,之推却笑而不答。介之推的母亲说,盍亦求之,以死谁慰。你是对国王有恩的人,何不也去要求赏赐,这样穷困地等死又是为谁,为了哪般。介之推说,我既然知道其他人贪功是奸邪,再去仿效岂不罪加一等,还口出怨言,只有不食其食,我再也不能吃晋国的俸禄了。于是,介之推带上他的母亲隐居山林。
后来,晋文公知道了,就去寻找介之推,文公找人的办法很奇特,放火烧山,因为大家都说介之推是个孝子,按照人之常情,就算介之推不愿出山,不怕死,那么为了不伤害自己的母亲,也一定会背着母亲逃命的。
大火蔓延数十里,三日不熄,也没看到介之推出来。
火熄之后,人们进山寻找,发现介之推和他的老母亲抱在一起被烧死了。
晋文公把那山封为介之推的祭田,说要以此来标志自己的过错,彰显那些忠诚善良的人。
为了表示对介之推的尊敬和怀念,晋文公赦令百姓在介之推被烧死的那一天不举火,吃冷食,是为寒食节。
又据说,第二年寒食节的次日,晋文公素服登绵山至介之推被焚的那棵柳树下祭奠,发现死柳竟然复生,念介之推一生追求政治清明的远大理想,封此柳为清明柳,定此日为清明节。
于是,介之推成为中国历史上以人为纪念日的第一人,并且一人独占两个节日。
至此,似乎皆大欢喜,国王是好国王,知过能改,德能莫忘。臣子是好臣子,坚持雅操,宁死不污。做臣子的有义,做国王的有情。一个大有作为的国王,一个高风亮节的臣子,都名垂青史,传为千古佳话。
只是,这佳话读来总让人心寒。由于介之推的过于清高,甘守清贫不言禄,最终导致母子俩被活活烧死在绵山之上。从某种角度讲,介之推既不是忠臣也不是孝子,他的偏执让国王在知过时不能改,始终背负责难,让自己的母亲为他所谓的名节陪葬,总觉得介之推的老母亲死的有些冤枉,有些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