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贞观之治”时期的米价是多少?

  “贞观之治”真是一个繁盛的局面吗?还是仅是史书杜撰出来的“虚假盛世”?今天为什么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在《新唐书》中有着这样的记载:“贞观四年之时,粮市上一斗米的价格在四钱到五钱上下,百姓外出时大可安心,就连房门都无需紧闭,甚至外出千里也不需自备干粮”。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一时期唐朝的生产力大有提高,而且治安稳定。似乎唐朝已经从战乱的阴霾中走出来了,经济也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不过,用粮食的价格来衡量一国的综合国力情况,显然是行不通的,在经济学上这更是站不住脚。

  在《汉书》中有这么一句话

  “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虽然粮食的价格不能来衡量一国的综合国情,但是却能反映出这个国家的基本经济状况。

  粮食价格太贵,百姓负担不起;粮食价格太低,则农民受到损失。不管粮食的价格是高或低,对社会都是有危害的,严重的话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经济合理发展。

  而贞观四年的米价仅四钱一斗,低得太离谱,对于农民来说实在是大大的伤害。而归咎下来只能说明唐王朝的奋斗,仍未取得较好的成果,反而可能会引起经济危机,导致社会动荡。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新唐书》中的其他内容,大致是:“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周边的土地都很肥沃,然而可耕种的土地面积却少得可怜,粮食的产量都无法满足城内的日常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

  要满足城内的粮食需求,只能从全国各地调粮,最常见的方式便是漕运”。

  既然要运粮,那么自然要承担运费。当时,唐朝的交通并不便利,核算下来一斗米的运费大概在三钱。而《新唐书》中记载的米价却是四钱,也就是说除去运费之后,这一斗米其实只卖一钱。

  这个说法显然与事实不相符合,因此,《新唐书》中的内容产生了矛盾之处,不可尽信。

  其实唐朝都城长安的米价并不便宜,反而非常昂贵。在贞元年间,长安米价最高达到了一斗千钱,正因米价昂贵,长安地区最大的储量仓库太仓也仅屯了十天左右的粮食,供天子的后宫食用。

  这与贞观四年时的一斗四钱相差巨大,要知道,唐太宗到唐高宗也不过几十年而已,时间并不久远,这米价怎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变革呢?

  稍微一想就明白,《新唐书》并没有如实记载。完全是为了夸赞唐太宗的政绩,这才有了如此浮夸的记录。

  事实上,在贞元年间,长安的米价也曾跌落到最低价,堪称是百年难得一遇的事。据史料所载,

  贞元初年宰相陆贽曾上书皇帝,建议从民间低价购粮,扩充粮仓,以备不时之需。

  很快,朝廷就采纳了这一建议,并在关中一带大量收购未脱壳的大米。当时,购买这些谷子的价格在一斗七十钱。

  可见,唐高宗刚继位之时,正逢历史上明确记载的“谷贱”之年。但是这低价之年的谷价也是一斗七十钱。

  从这一史实,我们不难发现,

  贞观四年的“米价四钱”就是一个谎言,一个荒诞的笑话。

  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出,唐太宗所创造的“贞观之治”并非盛世。

  想要知晓唐太宗统治之时的综合国力,不仅要通过史官的一家之言,还要通过“外人”的评判。当时,高昌国与大唐王朝往来密切,而高昌国国王鞠文泰与唐太宗也私交甚好。

  不过,鞠文泰对大唐王朝的评价却是这样的:“往吾入朝,见秦、陇之北,城邑萧条,非复有隋之比也。”翻译过来,也就是说这一时期唐朝的经济算是萧条的,无法与之前的隋王朝相比。

  既然连之前的隋王朝都比不上,又何谈步入盛世呢?

  其实,李世民奋斗了一辈子,大唐也没能发展成他想象中的模样。与隋朝的经济相比,初唐实在是不值一提,实在是比不上。

  至于原因,相信大家也很清楚,一个新王朝的建立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战乱刚结束,国家的人口自然会锐减。所以说,初唐不仅经济比不上隋朝,人口规模也远不如隋朝。

  在唐太宗去世三年之后,大唐王朝的人口连四百万户都不到,而此前的隋朝全国总人口大约有八百万户。可见,唐太宗努力了那么多年,连人口都没能追上隋朝。

  不过,一个新王朝,总要给人一种“勃勃生机”的感觉吧?不然,又怎么稳住民心,稳定统治呢?

  所以只得伪造出盛世王朝的模样,所以说,这也是一种维护王朝稳定的手段。

  其实伪造盛世并不是“贞观之治”开创的先河,早在之前便已经产生了,唐朝只能算作是模仿者。

  《晋纪总论》中就对太康时期进行了评价:“牛马被野,余粮栖亩,行旅草舍,外闾不闭,民相遇者如亲,其匮乏者取资于道路”。

  从这段话的意思来看,太康时期是一个非常繁盛的时期。但是,事实上真是如此吗?这样的记录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如果太康时期真像文字记录那般繁盛,又怎么会历经了三代便亡国了?由此可见,

  史料记载的只是王朝统治者的意愿而已,不一定是按照真实的状况来记录。

  所以说,我们印象中的“贞观之治”是一个盛世王朝,其实这仅是王朝统治者稳固朝政的一种“舆论”手段而已。

  真实的“贞观之治”仅能说明唐太宗的政治清明而已,至于国家昌盛就凸显不出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