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真相 他们是真的心甘情愿的交出兵权吗
今天为什么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杯酒释兵权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宋朝初年,宋太祖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收回了开国功臣手中的兵权,使得宋朝的中央集权大大加强。那么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过程真的如我们所了解的那样平静吗?这些将领的兵权就真的心甘情愿的交出了吗?
我们先来看一看当时的背景,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坐上了皇位,且深知军权即是皇权的道理,对军权有着超强的控制欲。我们都知道赵匡胤坐上皇帝后,为了稳固地位,并没有马上对后周的大臣进行大规模换血。陈桥兵变的主要谋划者赵普,在兵变成功后,竟然只得到了四品枢密直学士的职位,而且还当了好几年。
对于心心念念的兵权,赵匡胤当然非常上心,在杯酒释兵权之前,赵匡胤曾对禁军的兵权做过三次的调整。前两次调整,赵匡胤将禁军殿前司、侍卫司的九名高级将领都换成了“自己人”。建隆二年(961)三月,又将侍卫司的最高统帅由韩令坤换成了石守信,撤了慕容延钊的殿前都点检(就是赵匡胤黄袍加身前的职位),顺手将殿前都点检的这个职位也取消了。
到了这时,即使看似兵权已经牢牢地握在了自己手上,但赵匡胤看着手下这些集兵权、功勋于一身的高级将领,还是放心不下。“废置天子,变易朝廷”之类的军事政变,唐朝之后实在太多了,为了防止这种悲剧重演,赵匡胤认为自己必须做点什么。
为了兵权,赵匡胤睡不好觉,赵匡胤手下的这些将领更是如此,他们何尝不知道自己已经“功高震主”,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很有可能马上就在他们身上应验,他们又怎能心安。其实石守信这些将领未必会生出取赵匡胤代之的想法,在赵匡胤称帝前,这些将领虽然和宋太祖称兄道弟,但多数都是赵匡胤的直系部下,常年在赵匡胤的统治之下,即使上下级的关系转变为了君臣关系,但地位高低并没有变化,这些将领并不会因为尊卑的变化而心生不平。
虽然君臣之间都清楚,再次发生陈桥兵变的可能微乎及微,但收回这些将领的兵权已经是“势在必行”无法避免,当时的情况用赵普的话来说就是:“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我们今天讲的杯酒释兵权只是赵匡胤针对石守信这些手握中央兵权的功臣,除此之外赵匡胤还有收藩镇之权的“壮举”。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初九,赵匡胤将石守信、王审琦这些北宋的开国功臣找到一起喝酒,喝着喝着赵匡胤突然提出了一个做皇帝的难处,他说害怕其他人惦记他的位子,导致他整宿整宿睡不好觉。石守信等人听到赵匡胤这么说,也都明白了,纷纷跪倒,表示忠心。赵匡胤说了一番话,这番话可以说是杯酒释兵权的精髓所在,赵匡胤说:“卿等固然,设麾下有欲富贵者,一旦以黄袍加汝身,汝虽欲不为,其可得乎?”
赵匡胤这句话一说,这个酒局的结局就已经昭然若揭了,谁能保证自己的部下没有贪图权欲的人呢?这时这些功臣已经明白赵匡胤并不是要敲打自己,而是要动真格的了,于是纷纷跪倒,希望赵匡胤给他们指一条生路。赵匡胤给这些将领的路早就准备好了:“人生如白驹过隙,所为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籓,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之业,多致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朕且与卿等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明日,皆称疾请罢。帝从之,赏赉甚厚”就这样,兵权是收回来了,但赵匡胤上面一番话却为宋朝带来了另一个祸患。从此之后,宋朝的将领可以说是理直气壮地搞腐败,尤其是赵匡胤手下的武将,清一色的贪财好色之徒,石守信“累任节镇,专务聚敛,积财巨万”,王全斌“破蜀日,夺民家子女玉帛”。这种“作秀”式的“自污”久而久之对宋朝的官场风气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有了赵匡胤这个榜样,宋朝之后的皇帝对于这种腐败也多是置之不理。
从更深的意义上讲,“杯酒释兵权”解决了中国古时候政治中最棘手的一个问题,那就是皇帝与开国功臣之间的矛盾,赵匡胤并没有“弓藏狗烹”般地诛杀功臣,而是用较为温和的方式收回兵权。同时又将自己的女儿和妹妹嫁到这些功臣家,与这些功臣联姻,而这些功臣虽然被暂时解除了兵权,但在后来的统一战争中,他们之中又有不少人被临时调回军队,随赵匡胤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