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秦二世与崇祯有什么相似之处?
今天为什么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崇祯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的一个有趣之处,就是会有一定相似的重复,虽然不尽相同,却会有惊人的相似,让我们对那些久远且记录不多的历史,有了更多参考。
比如对于秦帝国的灭亡,船夫曾经用汉宣帝教育太子的例子,推论出公子扶苏并非合格的继承人选,即使扶苏继位也未必做得会比胡亥好。同样,今天船夫再来用崇祯继位后的困局,试图去还原一个更加真实的秦二世,若不赞同,不妨权当笑谈。
崇祯的困局
天启皇帝和秦始皇一样,死的都很突然,且都没有来得及为继任者扫除障碍。这里的障碍不仅是指大宦官魏忠贤,还包括势力庞大且掌控舆论的东林党。天启皇帝在位时,两股势力间一直扮演着“裁判员”的角色,宦官势力和文官集团斗得不可开交,甚至剑拔弩张,一旁的皇帝却可以始终置身事外,坐收渔翁之利。
东林党和魏忠贤虽然心知肚明,但面对木匠皇帝的阳谋,也无可奈何。这就形成另一个非常巧妙的三角平衡,稳固且牢靠。此时的皇权,虽然无法做到朱元璋或明成祖时期那样的一言九鼎,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却也不会因为一家独大,而蒙蔽天子视听。因为不论一方说了假话还是真话,另一方定然会来“告密”,两个不同的剧本,一对比自然不难找出逻辑漏洞,真相就浮出了水面。
天启皇帝这手玩的不亦乐乎,以至于心情好时会去做木匠活,这与他那位沉迷炼丹,却将臣子玩弄于股掌间的先祖嘉靖皇帝倒是有一拼。只可惜,他还没来得及将此中心得传给宝贝弟弟崇祯,便一命呜呼了。遗孀张皇后又因为早年丧子之痛对魏忠贤恨之入骨,便潜移默化地加深刚继位不久的崇祯帝对魏忠贤的仇恨。《明史》中对于张皇后与为魏忠贤夫妇的恩怨有着详细记载:
三年,后有娠,客、魏尽逐宫人异己者,而以其私人承奉,竟损元子。帝尝至后宫,后方读书。帝问何书。对曰:“《赵高传》也。”帝默然。
就这样没多久,崇祯帝便设下杀局灭了魏忠贤及其背后的宦官集团。但接下来他所要面对的却不是一片坦途,而是绝望的深渊。没有了宦官集团的制衡,东林党一家独大,彻底蒙蔽了崇祯皇帝的视听,这下子皇帝真的成为了孤家寡人,政令出了紫禁城就不好使了。或许从崇祯赐死魏忠贤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明朝最终的结局。这里千万不要误会魏忠贤有多么忠君爱国,而是两只恶虎争斗正酣,旁边的人却突然用枪打死了其中一只,那另一只自然会对人张开血盆大口。
崇祯破坏了平衡,却没有补救措施,这才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那么不杀魏忠贤,而是杀文官结局会不会不一样呢?秦二世的结局便是答案。
秦二世的选择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强势君主,所以在皇帝、宦官和文官这个三角平衡中,秦始皇扮演的就不是简单的“裁判员”了,更像是威严的老师,让宦官和文官只有唯唯诺诺听命的份,不敢有半点违逆之心。这一点在秦始皇死后的初期可以看出,李斯和赵高惯性地维持了一段蜜月期,就是因为秦始皇的余威仍在,让他们下意识地还想抱团取暖。
但很快,他们就发现仓促继位的秦二世完全没有做好准备,其威严更不足以压制在宫里势力根深蒂固赵高,以及在朝堂上一呼百应的李斯,攻守之势逆转。如果此时秦二世选择和天启皇帝一样的做法,鼓励宦官集团和文官集团内斗,或许秦朝完全会有不一样的结局,只可惜秦二世和崇祯一样冲动,只不过他将矛头指向的不是宦官,而是文官集团的领袖——丞相李斯。
皇权的余威仍在,在秦二世授意,赵高推波助澜的“努力”下,李斯惨死狱中,赵高终于一家独大了。当赵高在朝堂上牵来一匹鹿却将其说成是一匹马时,群臣的符合或许会让秦二世“思念”丞相李斯的存在吧。
秦二世的犯罪时间?
不可否认司马迁也是文官集团的一员,所以在其所著的《史记》中对秦二世的骄奢淫逸大书特书,并直接将陈胜吴广的起义,归咎于秦二世为修建宫殿而征发的徭役。但我们要知道秦始皇死于公元前210年,考虑到尸体腐败用咸鱼遮掩,所以当时应该是夏天,当回到秦都咸阳至少也是秋天了,秦始皇发丧,秦二世继位,每一项没有个把月都很难完事,所以这一年秦二世干不了别的。
到了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还要忙着跟赵高一起除掉李斯,而就在这一年秋天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一个人想要犯罪,总要有犯罪事件吧,但就上面的时间顺序来看,秦二世就是想骄奢淫逸,时间也很紧张。古时候可没有互联网,虽然不至于“交通全靠走,交流全靠吼”,但也强不了多少。所以我们很难想像,秦二世刚放松了几个月,远在六国故地的百姓就人人皆知了。
这不是在说笑,而是在嘲笑人们的智商,地方与中央的信息交流,时间至少会有几个月的迟滞,陈胜吴广的起义,更可能是类似于沙丘之变那样的蓄意为之。即使秦始皇不死,秦二世不继位,又或者是公子扶苏继位,它都会爆发。
至于它的口号或许会将“公子扶苏”换成“公子胡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