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历史上真正的渭水之盟,李世民觉得是奇耻大辱
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是一个“城下之盟”,啥意思?意思是敌人已经兵临城下,占据军事优势。大家完全可以想像,这种情况下订立的盟约肯定不利于城中被围那一方。
实际上,这是李世民人生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不平等条约,赔偿了突厥大量金银财物。这种条约要是放在宋朝,那不算什么,因为只赔了钱财,还不是“岁币”,也不用割地,宋朝皇帝得感到庆幸。
但对于从没吃过亏的一代雄主李世民来说,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国家尊严、个人尊严受到严重的损害,自然视为奇耻大辱。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呢?得从玄武门之变说起。
李世民用尽各种办法都无法动摇长兄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一怒之下,于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四日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简单、粗暴、彻底地取得了胜利。
唐高祖李渊没有更好的选择,只好接受既成事实,并在当年的八月九日禅位于李世民。终于登上帝位的李世民踌躇满志,准备施展抱负大干一番。
可是,无论哪个朝代,政权更替时都是最容易出问题的。一直对中原虎视眈眈的突厥颉利可汗,抓住这个时机,率领二十万大军袭击武功(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兵锋指向唐朝都城长安。
李世民派出尉迟恭到前线迎敌,在泾阳(离长安仅40多公里)与突厥打了一场,生擒突厥将领阿史德乌没啜,并击毙突厥骑兵一千余人。但是,这种局部的小胜并不能阻挡突厥大军,颉利可汗的的力还是抵达了渭水,对长安造成极大的威胁。
渭水离长安多远呢?不到20公里。况且当时长安只有数万守军,形势万分危急,百姓惶恐不安。
普通的皇帝,这时候就该丢下庶民百姓逃跑了,但李世民经历过无数次恶战,压根没想过逃,而是冷静地部署防御措施。
颉利可汗也很神奇,他此前与唐朝交战过多次,胜少败多,因而大概是有了心理阴影,虽在渭水陈兵列阵,却不敢立刻发兵长安,派谋臣执失思力入朝拜见李世民,窥测唐朝虚实。
执失思力一来就夸耀突厥兵力,宣称此次突厥出兵百万,意图恐吓李世民,让他不战而降。
但这种话也只好骗骗那些不通军事的文弱皇帝,李世民以军功起家,对突厥的实力有所了解,根本不信突厥有这么多兵,大骂执失思力一通,将他扣押下来囚禁在门下省,还威胁要杀他。
执失思力吓得半死,他是万万没想到都这时候了,李世民还这么刚。
大臣萧瑀和封德彝都劝李世民放回执失思力。一来,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是战场上的礼仪;二来,执失思力是颉利可汗的亲信,这样做很可能惹怒颉利可汗。
但李世民认为不能放,“越是我今遣还,虏谓我畏之,愈肆凭陵”,言下之意是执失思力在我面前如此嚣张,我若放他回去,颉利可汗必然认为我怕他,会更加肆意侵凌,说不定马上攻打长安。
接着,李世民与侍中高士廉、中书令房玄龄、将军周范等六人骑马到达渭水岸边,与颉利可汗隔水说话,斥责他背弃前约。
颉利可汗大为吃惊,他想不到李世民竟然有这么大胆子,不带大军就敢来骂自己?颉利可汗心下犯起了嘀咕,这事儿不对,李世民肯定有什么依仗。
再得知执失思力被扣押,颉利可汗就更确定了李世民必然有后招,长安兵力也不是表面上的空虚。如果进攻长安,说不定会中李世民的计。
而此时唐军赶到李世民背后,颉利可汗一眼看去,发现唐军军容整肃,气势昂扬,转念一想,求和了。史书上的记载是“由是大惧,遂请和,诏许焉。”
不得不说,李世民是真的把到了颉利可汗的脉。突厥像狼,如果在狼面前表现出害怕的样子,畏畏缩缩,狼就真要吃人了。但如果表现得毫无畏惧,狼自己就先怕了。
两天后,李世民与颉利可汗在长安城西郊的渭水便桥上签订了和平协议,斩杀白马立盟,一场大战消弭于无形。
颉利可汗也不是毫无收获,据说李世民几乎搬空了国库、皇宫中的财物,才让他签订协议,退兵回突厥。
客观来讲,此事上李世民应对得极为高明,能有这种结果已经很不错了。但他自我要求太高,深以为耻,缓过来后数次派兵攻打突厥,俘虏颉利可汗,灭亡东突厥,最终一洗前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