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极尽俭朴的道光帝为什么将大清带入了深渊?
接下来为什么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道光帝,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公元1840年,随着英吉利的一声炮火响起,大清王朝这“天朝上国”的梦终于醒了。一百多年几代皇帝的经营,沉醉在盛世中的统治者看清了现实。依稀记得在50年前乾隆皇帝的那句话: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秉承这个“祖训”,彼时的统治者道光皇帝做到了极致,但依旧无法改变清王朝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局面。
正如《清史稿》评价的那样:有君而无臣,能将顺而不能匡救。国步之濒,肇端于此。
他算不上暴君,然而却昏庸的可怕,本就行将入土的大清更是一步步走向深渊。
矫枉过正,昏庸无能
好吧,我必须承认,用皇帝的标准看道光皇帝确实很节俭。发扬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这一切看似是一位有为之君的行为,实际上却昏庸无比。
鸦片战争的爆发充分体现出清朝在武器装备上的短板。按常理该痛定思痛,至少战败后应该加强军备,引进新式武器。普通人挨打尚且知道加强自我,道光皇帝却不然。当英国人开着军舰在东部沿海为所欲为。道光不但不阻止,反而一副息事宁人的样子。和大臣们说:英国人的船太快了,我们是如何都跟不上,打赢了又能如何?不如给他们点钱,不就是要开放几个港口吗,准奏就是。不然又要耗费钱去防备他们。
行,你说咋办就咋办,有钱能使鬼推磨,平息也算一种战略。但英国人拿钱走人后,道光皇帝第一道命令就是:裁减东部沿海的军费,解散水师。这是什么操作?解散了以后洋人再来拿什么去抵挡?很多有见识的大臣经历过鸦片战争后都纷纷感觉自己的落后,要引进新式人才,仿照西洋造武器、造最新的轮船。这个建议还是很好,防患于未然嘛。但道光皇帝给出的观点是:花钱太多了,我们要节省一点。
也许道光皇帝没看过《物种起源》,他不明白适者生存的道理。这是该节省的时候吗?经济学中从来都是用钱生钱,而不是用钱省钱。现在不花钱整顿军务,引进西洋先进技术。以后洋人再来,你预备再用钱去打发吗?那辛辛苦苦省下来的钱还不够打发他们的。
“大奢似俭”,实则百无一用
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一类人,平常总是穿着破旧的衣服,却拿着万元的月薪。他们真的穷到新衣服都买不起吗?不见得吧。道光皇帝就是如此。
话说道光皇帝从小深受父亲嘉庆的影响,一直以“恭俭”为本。登基后,自己经常穿着打补丁的龙袍上朝。还经常跟大臣们说,你们要节约,不要铺张浪费。大臣们一听秒懂。于是下朝后马上吩咐下人找旧的,有补丁的衣服。以便一下次见皇帝时候表达自己和皇帝的一致性。
过惯了穷奢极侈的这些人哪有什么补丁衣服,这如何是好?行,找不到旧的我就弄旧。很多大臣纷纷将新衣服故意弄破,然后再缝上补丁。京城一些商家闻到了商机。知道这种商品必然供不应求,就干起了卖旧衣服的勾当。一时间,京城旧衣服普通售价达到了5两银子,这已经超过了新衣服的价格。
第二天上朝,看着满朝文武都穿着补丁衣服,道光皇帝非常高兴。知道自己的节俭精神已经深入基层了。殊不知下朝后大臣们互相攀比旧衣服的价格,这家旧衣服补丁不错,那家布料用得好,穿的舒服。无形中增加了大臣间的攀比,助涨了奢侈之风。
根据《清宣宗实录》记载:道光皇帝龙袍里的一块补丁内务府报价是一千两银子,比做一件新的龙袍还贵。
刻意追求所谓的节俭,实际上却是沽名钓誉。形式派而已,一块补丁层层盘剥,给了经手人更多的“有利可图”,朝下大臣们为了讨好自己,以补丁为荣,形成的不是节俭,而是攀比。上有好,下必其焉。
选错接班人,误了大清朝
熟知清朝历史的朋友都明白,道光的儿子以咸丰和恭亲王奕䜣最为出名。很多人会疑惑,奕䜣这么出众,这么有才华。为什么不选他做接班人呢?
都说“臭味相投”,这四个字可以清晰从道光皇帝和咸丰身上看出。道光皇帝带着咸丰和奕䜣去打猎。想考一考他们的骑射功夫和才能。奕䜣幸不辱命成绩非常好,又是野雁又是野兔,俨然大丰收的样子。道光看了很高兴,自己儿子成就不凡。这时候咸丰却两手空空,啥也没打到。道光就问:为什么你啥也打不到?咸丰回答:现在是春天,万物都在繁衍。儿臣不忍心杀害它们。所以一只猎物也没有打。道光听了龙颜大悦,心想:这个儿子很像我,宽仁治国,可堪大用。
最后结果我们都知道,咸丰坐上了皇帝宝座。
从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忧外患,盛世早就不复存在。这时候迫切需要改革。统治者的秉性和作为将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道光皇帝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宽仁到极致就是迂腐,碌碌无为。清朝需要硬手腕改革的人,道光以一己之私,选择了跟自己相同的咸丰而不是奕䜣,就注定清朝不断走下坡路。就像一个病重的人,不是多喝水就能解决的,需要的是动手术,乱世用重典就是这个意思。
纵观道光皇帝一生,虽然做到了不贪恋女色,不骄奢淫逸,平常勤俭节约,但依旧无法改变清朝命运。他生不逢时,甚至太过昏庸。不明白大厦将倾须猛药这句话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