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皇帝的龙袍上为什么要绣九条龙?
龙袍,即皇帝的朝服,上面绣着龙形图案的袍服。龙袍一般泛指古时候帝王穿的龙章礼服。感兴趣的网友们和为什么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人在衣服上绣龙纹的历史非常悠久。根据《虞书.益稷》所载“十二章服”(古时候贵族礼服上的十二种纹饰)制度:“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老虎与长尾猿猴的图像)、藻、火、粉米、黼、黻(黼黻,音辅服。为半黑半白如斧之形的花纹)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龙作为服饰的纹样,可追溯至夏商之际,或更早。龙袍上的各种龙章图案,历代有所变化。
据史籍记载,皇帝的龙袍上都绣有九条进龙,胸前、背后各一,左右两肩各一,前后膝盖处各二,还有一条绣在衣襟里面。
为什么龙袍要绣九条龙?因为古时候帝王受《周易》的影响,崇尚"九五至尊"。《易·乾》中说:"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意思是说这条龙已经飞上天了,表示达到了最高境界。也是因为这个缘故,皇室建筑、家具陈设和生活容器等多用九、五两个数字。
为什么要将一条龙绣在里襟?因为九是奇数,很难在布局上做到均衡对称,于是,将一龙绣在里襟。这样,龙袍的实际龙纹不少于九条,而且在正面或背面看又都是五条(两肩之龙前后都能看到),正好与九五之数吻合。
龙袍的色彩选用颇有研究,并非常严格,古时候人使用的色彩并非单纯是人的本性需要,同时又作为一个种族或部落的标志,在远古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穿用采用赤铁矿染色,到了夏代崇尚黑色,周代崇尚红色,秦朝崇尚黑,汉朝推绎周崇尚红。隋文帝穿的龙袍第一次采用黄色,其后长期以黄色为最高贵,它象征中央,因此,这种风气一直延用下来,直到封建王朝结束。
由此可见中国人对于龙的喜欢是非常深厚的,但众所周知中国历朝历代对于服饰,为了呈现出阶级、身份的不同,而有相当严格的要求,但事实上穿衣戴帽仍有相对弹性的空间。因此从汉代以后,便经常能在史书看到“服妖”、僭越等记载,这些都是在历朝舆服志下,民间穿着相对来说有弹性的证明。尤其是明代,在商业经济繁荣下,服饰僭越的情形是相当普遍的,而皇帝那一身展现丝织工艺的龙袍,自然就成为最常见的僭越例子。
那么老百姓如何僭越穿上“龙袍”?
这就要说到同属先人想象力创造出来的动物-蟒。在中华文化里,蟒又称为“王蛇”,似龙而非龙,是仅次于龙的动物,因此蟒服亦称为“象龙之服”。像龙又不是龙的蟒,究竟与龙有多像?两者差别只在爪子,龙有五爪,而蟒只有四爪。明代文学家沈德符所著《万历野获编》便有记载:“蟒衣为象龙之服,与至尊(即皇帝)所御袍(龙袍)相肖,但减一爪(趾)”。
明太祖朱元璋为去除元代蒙古遗习、恢复唐宋时的中国儒家礼俗传统,因此在服饰、生活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与规范。明代文武官员主要服饰有朝服、祭服、公服,其中还有皇帝赐服,但能获赐服的人数极少。不过到了明成祖只要是皇帝身边的宦官侍臣、有功的文武大臣,便能获得蟒服(赐服的一种,因绣有蟒纹而得名)。
到了明孝宗以后又有新的变化。赏赐群臣蟒服、飞鱼服(蟒形加二角、鱼鳍、鱼尾图样),成为皇帝昭示恩宠的手段之一。明武宗时,御赐的蟒服、飞鱼服已泛滥到群臣都有一件。到嘉靖年间,变成无需皇帝赐服,只要有钱,人人都能穿上乍看像似龙袍的蟒服,甚至女性也能穿,还成为婚服的主流款式。
满清入关后,汉人男性剃发易服,汉人女性服饰仍维持明代样式。不过清代在蟒纹服饰的规范方面,比明代更为宽松,除了禁止使用皇帝专属的明黄色外,文武百官皆可穿。因此,蟒服便于清代跃升成为汉人女性在重要场合的正式装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