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寒食节的由来,背后有什么历史故事?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首名为《寒食》七言绝句为唐代诗人韩翃所作,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寒食时节长安城美丽的景色,后两句以寒食节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来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此诗以寒食为题,在诗中也提到了寒食,这里的寒食指的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的寒食节。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

  说起寒食节,年纪小一点的人可能都不知道有这样一个节日。但说起清明节大家绝对不会陌生,其实寒食节就在清明节的前一二天。只是随着时间的沉淀,寒食节逐渐地不被重视了,甚至被遗忘。有关寒食节的起源有着不同的说法,但是在民间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

  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太子申生被骊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与重耳被迫逃亡,介子推为重耳随行的贤士中的一人。在逃亡途中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雪上加霜的是有一年他们逃到卫国时,一个随从偷光了重耳的钱财粮食逃入深山。

image.png

  因此重耳饥饿难耐向田夫乞讨却反被羞辱,正当重耳快被饿死的时候,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把腿上的肉割下来一块与采摘的野菜一起煮汤给重耳吃,后来重耳知道吃的是介子推腿上的肉的时候,大为感动,声称如果有一日做了君王,一定好好报答介子推。

  但是当重耳结束了十几年的逃亡生活成为晋文公之后,正好赶上周室内乱,因此“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后来,重耳封赏忠臣之时忘了介子,因此众人劝介子推主动请赏,但是介子推认为臣子忠心主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应该得到所谓的嘉奖,如果接受奖赏,那便是一种耻辱。因此介子推没有像叔狐等人一样主动请求赏赐。

  当晋文公想起介子推时,介子推却不愿再做官,带着母亲隐居在绵山。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但是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烧而死。

image.png

  晋文公感念他的忠臣之志,于是将他葬在绵山,修祠立庙,并且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而随着时间的演变,寒食节从一开始的禁火、吃寒食逐渐演变出扫墓、祭祖、插柳、踏青、蹴鞠等更多的节日庆祝活动。

  寒食节与清明节这两个节日时间相近,仅差一两天,那么为什么现在人们都只庆祝清明节而很少有人知道寒食节呢?

  寒食与清明本来是两个节日,前面说过寒食节是起源于春秋时期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节日活动主要是禁火以及寒食,而清明节大约起源于周代,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隋唐之前,寒食节在寒冷隆冬季节,清明节是在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的时节,此时的寒食节与清明节的界限分明。

  而到了隋唐五代时期,人们将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春分后十五天为清明,此时寒食节仅在清明节的前一两日。而且寒食节的民俗活动也增加了扫墓的内容。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中主要项目-禁烟冷食,逐渐被淡化,寒食节也慢慢的开始被清明节取代。

  到了清朝,虽然“寒食”这个名字依然存在,但是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替代,原来会的禁火寒食也被扫墓和祭祀等活动替代。寒食节慢慢的淡出人们的生活,也在逐渐的被遗忘。

  遗忘有的时候代表着消亡,当人们开始遗忘它的时候,离它真正的消亡就不远了。在日漫《夏目友人帐》中有一集讲的是一位因为人们祈愿而出现的神明随着人们不再需要他而力量逐渐被削弱直至最终消失。而在国漫《历师》中,也有类似的情景。被人们慢慢遗忘的历史寒食、花朝力量逐渐变得薄弱,当不在有人们记得这个节日的时候,它们便会消失。

  人们都说死亡不是一个人真正的尽头,当活着的人忘了他的时候,或者世间再也没有人记得他的时候,他才算真正的在世间消失。那么节日也应当是如此吧。虽然我们的民族节日不会像动漫中的那样幻化为人,但是当我们慢慢忘记它们的时候,它们是不是也就真正的在这个世间消失了呢。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记得寒食这个节日了,也几乎没有人会在寒食节这一天禁火吃寒食了,寒食节这个传统的民族节日在逐渐的被人们所遗忘,也许再过很多年人们只能从一些文献中了解这个曾经存在了上千年的节日了吧。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