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时候退休制度,哪个朝代福利待遇最好?

  有了公务员,就有退休制度,不过古时候中国不叫“退休”,在韩愈第一次提出“退休”这个词之前,我们古人都叫“致仕”、“致政”这些词。《尚书大传.略说》中说“大夫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大夫为父师,士为少师”,就是说那时候的官员古稀之年才能退休不干了。当时大臣们申请退休,还有一种说法是“乞骸骨”。为什么这么说呢?大臣做官,就是一生苦学术,卖与帝王家,退休了,交还了权力,就只祈求皇帝把自己的老骨头还给自己,在人生的最后关头,自己自由一把。

  70岁,在古时候是什么概念?

  学者林万孝在《我国历代人平均寿命和预期寿命》一文中估算每个朝代的人均寿命:周代秦代是20岁,汉代是22岁,唐代27岁,宋代30岁,最高的清代也才33岁。三国大家都看过,曹氏家族被司马懿先生篡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曹操的后人活的太短了。曹丕比司马懿小八岁,曹叡比司马懿小25岁,结果司马懿活到了73岁,硬生生地熬死了曹魏三代人。而可怕的是,就算是73岁,在现在也不过是一个比较长寿的年纪。

  七十岁退休,即是按现在中国人的平均年龄算,都是很晚。国家前不久的延迟退休大讨论,也是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到现在都没有拿出一个方案。70岁退休,在当时的人的寿命里面,就算是养尊处优的官员,都没几个人能享受得到,就算享受到,也享受不了几年。

  所以我们看史书,常常会有很多人死在任上,比如颜真卿,六十多岁还去敌营劝降,老先生的忠肝义胆让人敬佩,但是如果有个退休制度,国家也在法理上无法说什么。

  《礼记》上也规定了“七十退休”的说法,在尊崇儒家的影响下,从汉代直到元朝,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朝廷在退休年纪这方面,依旧以70岁作为一个限度。事情到了明清两朝发生了一些改变,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君主们一想,70岁退休,如果位高权重的话,很难保不会再出一个“忍者神龟”司马懿,同时又为了显是天恩浩荡,朱老板留下了几滴鳄鱼的泪水。

  他规定“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意思就是说,提前了十岁退休。这就和现在一样了,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退休年纪。清朝由于是异族当政,对于汉人一直有防备之心,特别怕汉人将领拥兵自重,于是在军队退休上做了一个特殊规定,“参将为54岁,都司守备48岁,千总、把总45岁”可以退休,就是趁你掌兵没有几年就让你退休,怕你长时间拥兵,对朝廷产生威胁。

  退休年龄的变迁,怎一个帝王心术了得!

  宋代:官员的退休黄金时代

  伴君如伴虎,如果在古时候当官,天天总得提心吊胆,特别你的老板是朱元璋。但是永恒的规律是不会改变的,权力的滋味是迷人的,人们往往尝了第一口之后,就会上瘾,哪怕七十岁不退休的还是大有人在。

  更不想退的原因还有,唐朝的时候,官员退休后的收入大约只有在职时的一半,而且这还只是明面上的,实际上更少。千里做官只为钱,退休之后这样,谁也不想退休。所以在退休年龄之外,最关心的自然是退休待遇问题。辛辛苦苦一辈子,结果退休之后凄凄苦苦,这是很多人都不想看到的。而关于退休待遇问题,自然不会像退休年龄那样一刀切,各朝各代都是不同的。

  现在,你如果是一个即将等待退休的古时候官员。

  如果你在汉代,你的退休待遇决定于你的官位。你如果只是一个县级领导,对不起,你退休之后啥都没有。只有你最低做到太守那种级别,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才能有相当于你现实俸禄的百分之三十的退休金拿,低于这个级别是没有退休工资的。

  本来七十就“古来稀”了,级别上再卡到省部级,这让那些小官怎么活?说句玩笑话,这种制度下,汉代官员的贪腐简直是刚需啊。平时不多拿点钱,老了谁来养老?孝廉这种时代产物,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朝廷对这种情况的无奈,只能寄希望于官员道德的提升罢了。

  是不是觉得汉代当官太坑了?

  如果你是个唐朝人,要退休了。唐代人喜欢搞差别对待,退休的时候先看你是不是那种做出了卓越贡献的人,再看你和皇帝陛下的关系,如果你是开国元老,和皇帝关系还铁,那我就要恭喜你了,你可以拿到等于你在职工资的全额退休金,还保留级别和待遇。

  但是这种人,在唐代两只手都数的过来。如果你不是,没有关系,我们像汉代一样,再看你的品级,五品官以上退休官员给在职时的一半俸禄,如果你官做的小,在六品官以下,你可能就拿不到任何退休金了,但是领导还是人性化的,为了老有所依的问题,钱不够就会给你拨土地,养活自己还是不成问题的。

  接下来便来到了,退休官员的黄金年代——宋朝,宋太祖立国的时候,就立下不杀文人的规矩,整个朝代对于文人官员的看重是无以复加的。宋神宗以后允许带职退休,退了和没退差不多,除了没有了实权,待遇不变。

  而且为了鼓励退休,官员退休时皆晋升一级,而且退休后仍有加衔晋级、参与朝政的权利,国家等于将官员们高薪养起来了,这种待遇和现代差不太多了,如果可以穿越的话,大多数文人还是渴望穿越到宋朝的。

  美好的时光总是一瞬即逝,如果你碰到的老板是朱老板,那就是相当惨了。贪污就剥皮,工资极低,又要你努力工作,又要你不吃草。

  你退休了,朱老板一般情况下是不给你发放退休金的,倒是锦衣卫还是会时不时的到你家里转转。但是朱老板还是会很大度的,比如免除你的赋税和徭役,并且如果经过调查发现你家里实在太穷揭不开锅的话,还会吩咐人每个月给你两石米,让你不至于饿死,算是个养老补贴吧。

  清朝和明朝差不太多,所以为了以后的养老考虑,在职时官员拼命地贪,那句清代官场名言“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自然不是白给的。你不给我养老,我自己想办法。

  让退的不想退,想退的不让退

  和现在的制度退休不同的是,古时候的你能否退休,还是你老板说了算。如果皇帝陛下觉得你还有用,就不准你退休,除非你的老板是万历皇帝,他不让那你退,你也可以直接走,毕竟他老人家也没啥精力管你。在大多数情况下,你只能继续在岗位上发挥余热了。

  比如汉代著名经学家张禹老人家曾多次申请退休,皇帝就是不批,有病太医给你看,啥要求都尽量满足你,你就是不能退休。宋朝时退休待遇好,大臣对于退休的欲望是越来越强,但是有些皇帝对白给你发钱你不做事这种行为深恶痛绝,就是不给你批退休申请,前有两朝元老向敏中到了法定退休年龄七十岁仍不准退,七十二岁死在宰相任上,后有老臣孙固在75岁的时候死在任上,老臣孙沔71岁仍然被委以重任,最终死在赴任途中。这些情况一方面说明这些大臣身负皇恩,一方面也说明了大臣一旦为官,就被“卖与帝王家”了。

  有皇帝苦苦挽留的人,也有皇帝不想见到的大臣,有些皇帝好话硬话都说尽了,那些大臣都死活不走,就是为了恶心皇帝你。针对这种情况,明朝孝宗皇帝专门下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想当官的人多了,皇帝也不缺你一个。

  清朝更狠,发布了一条规定“其年老有疾,恋职不去而被议者,则勒令休致”,就直接表明了,如果大臣恬不知耻的“恋职不去”,皇帝的暗示装懂不懂,皇帝就可以直接把你开了,退休金什么的和待遇也都不会给你。

  不过人都要吃“脸面”这碗饭,自然也不想如此羞耻的离开,就像禅让一样,得劝进才有意思,所以朝廷重臣退休的时候,君臣就要好好演戏。老臣一把眼泪地说自己不想干了,皇帝假惺惺的挽留几句。如此三次,确认了老臣真心实意不想干了,皇帝就顺水推舟,你好我好大家好,很“无奈”的同意——这样才显得君臣一家,亲密无间。

  有些老臣确实是真的想问天再借五百年,是真的不想退休,以至于在退休这件事上惹了不少笑话。唐朝人张鷟在《朝野佥载》中记载,“周夏官侍郎侯知一年老,上表不伏,於朝堂踊跃驰走,以示轻便”,大意是说,武周时期,有位侯侍郎,到了退休的时候,但是人家不想退休,于是上朝时故意借用廉颇的典故,特地出来走两步来显示自己并不老。你仔细想一想,一位七老八十的人,当着同僚的面,硬是甩胳膊摆腿的疾速行走,武则天在皇位上笑了笑,大概是觉得这老头老马恋栈,无耻之尤,想当官想疯了。

  正所谓是想退的不给退,让你退的你又不想退。这就是古时候官员的一个通病,一方面并不自由,一入侯门深似海,另一方面永远迫于权威皇权的威势之下,被迫退休也只能谢主隆恩。制度化的退休制度在很多时候只是一种虚文,一切的进步与落后完全凭皇帝的意旨,这无疑是时代的悲哀。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