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公平的“禅让制”为什么会被淘汰呢?
长达几千年的古时候历史中,一直实行的是“一人治天下”的皇帝集权统治模式。皇帝高居权力金字塔顶端,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与实权。而皇权的传承,在绝大部分时间段内,都实行的是世袭制模式,上一任皇帝死前,会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或者孙子等直系血亲。除非遭遇谋反叛乱或者改朝换代,世袭制一直是皇位传承的最主要形式。
世袭制有一个明显的缺陷。按常理而言,有资格治理国家的人,应当是各方面都极为优秀、才能非常卓越、德行也比较高尚的人方能胜任。但世袭制却严重背离了这个原则,不认德才,只认血亲。哪怕继承人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坏蛋无赖,哪怕继承人就是个咿呀学语的婴儿,只要他是前任皇帝的子嗣,他就能当仁不让成为下一任皇帝。
如此一来,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个严重问题: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皇位传承,完全变成一场“撞大运”,下一任皇帝是好是坏,会给王朝带来福祉还是灾难,一切只能听天由命。皇位所托非人的情况大量出现,昏暴之君层出不穷,都是世袭制带来的恶果。
《尚书》、《史记》都记载,在尧舜禹时代的上古时期,还存在过另一种形式的近乎完美的皇位传承体系:禅让制。尧帝退位时,并没有把帝位传给儿子丹朱,而是“择优录取”,传给了德才兼备的大舜。大舜退位时,也没有把帝位传给儿子商均,而是传给了贤明的大禹。
禅让制与世袭制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以品德才能作为选择继承人的基本依据,而后者则是以血亲关系作为依据。比较而言,禅让制对于保证让贤明之君上位治国,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兴盛,明显具有更大的优势,也是一种更为先进、更为公平完美的皇位传承体系。
但令人不解的是,禅让制如此完美,却很快就被历史淘汰。禅让制只在尧帝和舜帝时期得以真正奉行,到了大禹时代,就已难以为继。大禹年老时,最初把帝位传给贤臣伯益,但大禹的儿子启却起兵造反,武力夺取了帝位,禅让制至此终结。虽然此后的历史上,禅让制多次短暂“复活”,但基本都是太上皇“禅让”给儿子,或者奸臣逼迫皇帝退位取而代之,美其名曰“禅让”,与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完全是两个概念。
禅让制近乎完美也更为公平合理,为什么会被历史淘汰?因为它存在两个致命缺陷。第一,禅让制选择继位人的依据是“德与才”,但“德与才”其实并没有一个明晰的判断标准,定义非常模糊。你认为张三德才兼备,我却认为李四的德才要胜过张三,其他人同样也可以认为王五的德才无人可比。禅让制的标准如此模糊笼统,在帝位传承时很容易造成无法可依的混乱局面。
相比之下,世袭制虽然有诸多弊端,但它最起码能提供一条简洁清晰的判断标准:帝位只能传给前任皇帝的直系血亲,舍此他求,就是犯上作乱,人人得而诛之,省却很多不必要的争论与麻烦。如此一来,禅让制逐渐被淘汰取代也就不可避免了。
第二点,禅让制实行过程中,往往会让上一任皇帝的后代身陷险境。尧帝的儿子丹朱被舜帝流放,舜帝的儿子商均也被大禹流放。因为他们作为前任皇帝的儿子,往往会被下一任皇帝视为直接威胁而遭到排挤打击。如此一来,前任皇帝好心好意把帝位传给他人,却给自己家族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