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崇祯死后真的留下了3700万两白银?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实行分封制,把他的儿孙分封到各地担任藩王。从此,皇室藩王就成为明朝的一个世袭贵族集团,代代相传,与国同休,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然而,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却让这些藩王的好日子到了尽头。藩王们数百年来积累的巨额财富,使得他们成为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首选攻击目标。

  崇祯十四年初,李自成出兵围攻洛阳。洛阳城中的福王朱常洵家财亿万但却贪财吝啬,李自成已经兵临城下,福王依然舍命不舍财,拒绝为守城将士发放粮饷,结果愤怒的明军士兵不愿再给他卖命,打开城门投降李自成,福王朱常洵最终人财两空。

  无独有偶,崇祯十七年,张献忠围攻成都府。成都守军向蜀王朱至澍讨要饷银,贪财入骨的朱至澍却说:“孤库中钱粮有数,只有承运殿一所,老先生等拆去变卖充饷”。结果“众官既无钱粮”,逃散一空,蜀王朱至澍也被张献忠捕杀。

  从此之后,朱明王朝的子孙就落下了贪财吝啬的名声,甚至于连末代皇帝崇祯也被人视为一个爱财如命、宁舍江山性命也不舍财的铁公鸡。流传最广的说法,莫过于说崇祯死后,皇宫内库中还留下3700万两白银,结果被李自成掠夺一空。

  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最早源于明朝詹事府左谕德杨士聪的著作《甲申核真略》:“贼入大内,括各库银共三千七百万两”,同期工部侍郎赵士锦的著作《甲申纪事》中也有类似记载,“贼载往陕西金银锭上有历年字号,闻之万历八年后,解内库银尚未动者,银尚存三千余万两”。

image.png

  但据史学家考证,李自成进京时,杨士聪和赵士锦都是明朝中下级官吏,平时难得进宫一次,未必了解皇宫内府金银真实库存量。加之李自成进京后,他们都被关入大牢拷掠金银,侥幸得以不死,李自成逃走后他们才重获自由。因此他们的记载都是道听途说的传言,可信度大打折扣。

  关于此事的真伪,崇祯身边的一个锦衣卫的回忆录中,说出了真相。这个锦衣卫名叫王世德,大兴人,祖上曾是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功臣,被授予世袭锦衣卫的职衔。崇祯二年,17岁的王世德子承父业,再度出任锦衣卫佥事,进宫担任崇祯皇帝的侍卫工作,并一口气干了十五年,一直到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后他才离开京城。

  十五年间,王世德几乎每天都出入皇宫,“日侍先皇左右”,“日率旗尉四百午门守卫,夜宿禁中”,“凡天子御殿御门召对,悬金牌侍立纠仪”,几乎全程目睹了崇祯朝的众多重大历史事件,对崇祯朝史事知之甚详,也是崇祯时代兴衰的第一见证人。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李自成兵临京城,王世德被分派到北安门协同守军作战。三月十九日早上,李自成大军攻入京城。王世德见势不好,急忙返回皇宫护卫崇祯,在皇宫门口见到很多侍女宦官成群结队逃跑,经过打听才知道,崇祯皇帝已经于当天凌晨自尽殉国。王世德痛哭失声,当场拔出佩刀自尽,身负重伤但却侥幸未死,被友人送到一座寺庙中隐藏起来。

  清军入关后,王世德逃到江南隐居避世,并把一生经历写成《崇祯遗录》一书。王世德深感当时流传的各种有关崇祯的传说大都荒诞不经,严重损毁崇祯形象,“于是录其闻见,凡野史之伪者正之,遗者补之”,写成了这部内容详实可靠的回忆录。

  在书中,王世德专门开辟章节,揭开了“崇祯留下巨额白银”的真相。原来,明朝朝廷征收聚敛的财富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属于国家财富,贮存在户部管理的太仓库,属于国库。另一部分属于皇帝个人私有财产,贮存在皇宫内库之中。

image.png

  皇宫内库又分为内承运库、广积库、甲字库、乙字库、丙字库、丁字库、戊字库、赃罚库、广惠库、广盈库十余个分库。十几个分库中,只有内承运库是专门贮存金银的,其他都是分门别类储存各类物资的,比如甲字库、乙字库都是储存各类丝绸、棉花、布匹、鞋帽等,丁字库和戊字库则用来储存铜铁器具、盔甲、仪仗设施等,东裕裤用来储存各地进贡的珍奇之物等。

  皇宫内库中明朝历代皇帝遗存的金银,在万历末期还相当可观。但到了天启、崇祯时期,由于连年内忧外患,无岁不征,频繁用兵,消耗军费粮饷成了天文数字,“神宗四十余年蓄积扫括无余”,无论户部的太仓库,还是皇帝的内库,都已囊空如洗,连年入不敷出。

  为了应付巨额军费和朝廷运转费用,崇祯一方面向百姓征收“三饷”,一方面千方百计开源节流,以至于把“累朝所铸银饔、银盎、樽鼎重器输银作局,倾销充饷”,把宫中的银器全都搜罗出来充作军饷,“此人所共见也,空乏可知”。

  李自成攻破京城前,由于全国很多地方被义军占领,很多地方因战乱阻绝,赋税钱粮根本运不过来,崇祯的皇宫内库中,除了东裕库还剩有各地之前进献的部分贡品,其他各分库早已空空如也。因此所谓崇祯死后留下3700万两银子之说,纯属毫无根据的虚构。王世德在书中愤怒地写道:“而纷纷然谓:上好聚敛内帑不轻发,岂不冤哉?草野无知为口实,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王世德用自己的证言,给崇祯洗清了贪财吝啬的恶名,也给后人还原了一段历史真相。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