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西域归为中国的一部分最大的功劳是谁的?并非汉武帝
谁才真正将西域归为中国的一部分?并非汉武帝,而是这位明君,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公元前74年,汉昭帝撒手人寰去当真正的天子了,非常遗憾的是他没有儿子。这下可让重臣们感到非常饶头的事情来了。自古以来,皇帝当然是要严格遵守纯正的血统的,绝对不能有丝毫戏说的成分在里面,哪怕稍微有一点点也绝对不行。
怎么办?没有儿子,那汉家天下如何延续,位极人臣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主持召开了内阁会议,经过充分酝酿和协商,一致决定昌邑王刘贺当皇帝。可惜的是刘贺当上了皇帝,真的是狗肉上不了台面,刚登上九五之尊就忘记谁把他抬到这个位子上的人了,不仅把皇宫搞的昏天黑地,还乱理朝政,如此荒淫无行,更荒诞不经根本不是当皇帝的料。让你当皇帝是看得起你,分分钟灭了你,让你卷铺盖走人也绝对不是什么难事。于是,内阁会议再次召开,会议的主题就是废掉刘贺再选一个贤能之人为国君。
这次霍光接受了教训,胆子小了,也学乖了,没有率先发表自己的意见。霍光不表态,自然还是有人干这样的事情的,光禄大夫、给事中邴吉,开口说道把流落民间的汉武帝曾孙刘病已迎入宫中承继帝位,诸位看看行不行。参加会议的重臣们互相看了看,也想了想。都觉得在汉武帝的嫡传后代中,也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了,那就是他吧,不行咱们这样的会议还得开,直到找到一个真正的德以配位的皇帝的人。抱着这样的想法,内阁会议再次举手和鼓掌通过,暂且由这位18岁的刘询当个皇帝看看,于是,18岁的刘询登上皇帝的宝座是为汉宣帝。
昨天还要含辛茹苦艰难谋生,今天就成为万人跪拜,天下归己的皇帝,人生如此逆袭,让刘询感觉到的不是晕晕乎乎,更多的是诚惶诚恐,如履薄冰。怎样当个好皇帝,如何当个好皇帝。对他来说可是一点职场经验也没有。干中学,学中干,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就一定能干好。有了这样的想法和观念,刘洵就有了底气。勤奋好学,更多地是把霍光当做亚父一般的敬重,当然也包括对前朝的重臣都尊敬有加,真的是付出终有回报,霍光和那般老臣们觉得选择刘洵为帝选对了,于是竭尽全力辅佐新帝,重现“文景之治”是臣子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义务和本能。
经过几年的锻炼,刘洵在皇帝这个岗位上越来越胜任,特别是在霍光病故,无疑为汉宣帝刘洵展示治国才华更没有了羁绊,真的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说到汉朝的历史,包括两汉总有一个绕不过去的地方,那就是汉和匈奴的战争,可谓贯穿了两汉从建国到灭亡的全过程。自汉武帝派大将霍去病、卫青等横扫漠北,把匈奴由阴山山脉驱赶至西域,完全斩断了匈奴可能对西汉边境的侵犯,真正把战火烧到了敌人的大后方。同时,为彻底杜绝后患,汉武帝乘大汉大败匈奴的威名,主动派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有二,一是如此凶悍的匈奴,照样被我大汉打出屎来,二是直白的告诉尚在西域艰难生存的各个小国,你们唯一的出路就是尊称大汉皇帝为天可汗,只有紧密的团结在大汗的旗帜下,绝不给匈奴犯汉提供条件和便利。当然,大汉也绝对不会亏待你们的,大汉只要锅里有一口的吃的,自然不会忘记还在挨饿的你们。
汉朝这么做,自然让匈奴很不服气。他知道如果再一味的忍让和败退,将彻底退出祖宗之地,去无水无草的苦寒地界为什么生存。为了匈奴的血脉延续,匈奴不用说是本能驱使他去做垂死的抵抗。同时,由于自公元前124年2月匈奴被彻底击退溃败至西域后,匈奴也学习借鉴了汉朝对土地的行政管辖制度,在大汉铁骑尚未到达的西域区域,匈奴设置了童仆都尉驻扎在焉耆一带,作为管辖西域诸国的派出机构。
汉武帝大败匈奴、通西域、又乘胜追击沉重打击了始终对大汉边境骚扰的大宛国,歼灭了其有生力量后,汉朝的威望,逐渐的扩散到天山南北。
有道是,想当年汉家的军旗到了哪里,很快汉家的商人就把丝绸铺到了哪里,而宣扬天威的汉使和儒生们,带着汉家特有的标志和《论语》向沿途进发传播,以实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大同理念。面对既有先进文化,又有怀德之心的大汉,已经和大汉结下梁子的匈奴,面对大汉的威仪,拿不出任何可以抵挡的办法,只能被动的跪地大喊三声我不服。于是斩杀汉使,勒死儒生,顺带着抢劫汉家商人的货物。一桩桩一件件这样的事情传到长安,传到汉宣帝的办公桌上,杀我担任要职的官员,抢我互利互惠的商人,教化尔等懂事知理的读书人,那怎么行呢。
于是,汉家的铁骑很快就出现在茫茫戈壁。匈奴当然也寸步不让,你把我逼近绝境,为了生存,也要和你拼死一战。于是,遂在西域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特别是以天山为界,南为汉朝势力范围,北则为匈奴。因为恶历的气候条件,汉朝军队带的军粮无法维系旷日持久的追击,匈奴军队只要挨过那几天就算胜利。双方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特别是汉朝军队只能无奈的保持这样一种默契。这种默契就是在汉宣帝继位几年后,还是你来我往,是不是很烦。这个战还要打多久,为何总没有结果,难道还要把这样的战争交给下一代吗。汉宣帝很为恼火,也让他总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地方行政长官需要政绩作为升迁的依据。同样的道理一国之君也需要政绩,既能对得起已经逝去的列祖列宗,更能让天下百姓和位居人臣的官僚们对圣上有敬畏之心,起到不怒自威的目的。找还找不到这样的对手,谁知对手就送上门来了。
举全国之力一定要永远解决匈奴这一后患。公元前68年某月的一天朝堂之上,当汉宣帝面对满朝文武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后。众大臣深知要完全彻底干净的消灭匈奴哪能那么简单呢,他们都知道自先帝,还要追溯到上几任的先帝动员全国的力量,也没能把这件事干好,都沉默不语,谁也不敢主动当下这个责任来。
这时,侍郎(副部级)郑吉从朝臣的队列中走出来,他趋步向前,躬身向汉宣帝参奏,臣愿前往以期一劳永逸解决这件事情。汉宣帝双眼聚焦在郑吉的脸上,见郑吉双目如炬,仪态不凡,当即准奏任命郑吉为“使者”即钦差大臣全权负责西域事宜,并为了加强威慑力还派校尉司马熹率领1500士卒共同进驻,治所设在汉朝管辖的西域渠犁这个地方。并给了郑吉为了使丝绸之路畅通无阻,保护来往官员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只要有匈奴来犯,你就是我的特命全权大使,相机处理一切事宜,可以大汉的名义要求受到大汉保护的小国出兵,对那些有疑问的国王就说是朕要你这么做的口谕。
有了汉宣帝的尚方宝剑,和大汉在西域地区的威名,不用说郑吉和校尉司马熹率领的1500人组成的军队奔赴西域。虽然漫漫黄沙,滚滚风尘真的辛苦异常,但胸怀天下的郑吉真的是以苦为乐,经过数月的艰难行军达到任所,没多久却听到车师王受到匈奴的蛊惑来骚扰了。来的正好,郑吉大声的说借此机会,给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撮尔小国立规矩的时候到了。
郑吉马上向驻地附近的小国派出信使,向他们传达汉宣帝的口谕,限定某月某日派出多少人马到我这里集中,共同讨伐忤逆车师。这些小国得到汉宣帝的口谕后都急忙在第一时间把全国最精锐的队伍结合好向渠犁集中。当部队集结完毕,旌旗猎猎,战马嘶鸣,郑吉在高台上向这些将士们一一列举车师给大汉和你们带来的祸害,要不要把车师剿灭,要,要不要杀了车师国王,要,好,出发。于是浩浩荡荡的1万多人的军队,直扑车师国。
得到大汉派兵来攻打车师国的消息,车师国的国王内心还是非常轻蔑的,一方面火速把汉军要进攻的消息告诉给他撑胆的匈奴,一方面积极备战,在他想来汉军远道而来,也就1500人马,那些同汉军一道来的西域小国,难道会心甘情愿的给汉军卖命,只要我们挡住了汉军的第一波进攻,灭了汉军的锐气,那些小国不用说不会和汉军一心,没准还会调转枪口攻击汉军,也不一定。车师国王想的真美,并且有了这样的想法壮胆,他很快组织起一只以骑兵为主的军队,疯狂的一路狂飙向汉军和西域联军杀来。
郑吉得知车师国的军队在国王的带领下,不知天高地厚的杀将过来的消息后,这位从士兵一路升任将军位置的主帅,面对来势汹汹的车师国骑兵,他毫不畏惧发出寒光的马刀和肆意的狂叫,多年和骑兵征战使他深知对付骑兵最好的办法,不是硬碰硬的直接互杀,因为所有西域国的军队几乎都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和战马本能的相融到一起,汉军不熟悉马上作战,要对付凶恶的,快速流动的骑兵,最好的办法就是能够连发弓箭的弓弩。
郑吉迅速下达了作战命令,1500人的汉军分成几个梯队,选为梯队的士兵每人手里握有一只弓弩,瞄准飞奔的马腿或者马的任何部位也包括人,协同作战的西域诸国军队,作为后续梯队,准备好武器,等我的命令出击。
作为阻击车师国骑兵的第一道防线,每人一支弓弩的汉军士兵,精神高度紧张的看着正前方。探马间隔一会就报向郑吉,敌人还有10里,敌人还有5里,敌人还有不到1里了。各位兄弟瞄准了等我口令。郑吉骑在马上,站在一个高台上,眼见着车师国骑兵越来越近,已经可以看清楚他们的旗帜和战马清晰的身影,他把大手有力的一会,身边的传令兵及时把令旗用力往上一举,发!嗖嗖嗖,一支又一支弓箭,从憋足了劲儿的汉军手握的弩机里发出,在飞奔而来的车师国骑兵面前形成了密集的箭雨。啊啊啊,吼吼吼,人被射中,马被射中,一声又一声人的凄厉的惨叫声,以及马的惨叫声混合在一起,回荡在空旷的戈壁大漠。那些狂飙的马,因为惯性无法止住疾驰的马蹄,前面是被射中倒下的人和马,后面的马依然向前狂奔着,踩踏挤压,乱作一团,而持续的箭雨丝毫没有减弱,始终在车师国骑兵的正面而来。
车师国王从未见过战场是这样的一种情况,简直是在屠杀。他的骑兵一片片的倒下去,这让他木然又呆呆的看着这一切。站在高坡的郑吉,目睹车师国已经死伤大半,该是配合他来作战的西域诸国骑兵出手的时机了。传令下去,让骑兵出击。早已等不及的传令兵马上举旗示意,早已按耐不住的骑兵看到可以让他们出手的命令。冲啊,舞起战刀,策马扬鞭向残存的敌人飞奔过去。刚躲过飞天蔽日的箭雨的车师国士兵,还未在惊慌中缓过神来,突然被眼前飞奔而来的战马和战刀吓傻了,寒光过后,人头滚落,回过神来的车师国士兵,马上簇拥著国王狂奔。乘胜追击,决不能给敌人有丝毫的喘息机会,郑吉率先冲下高坡,向慌忙溃逃的车师国国王逃跑的方向追去。
慌不择路逃回车师国首都的车师国国王,惊魂未定,就听到手下汇报,汉军已经把我们包围起来了,各种攻城的器械,已经集结在城外,汉军只给我们三天时间要么战死,要么投降。还战战个球,拿什么来战,原指望匈奴来支援我们,可这龟儿子见死不救,是要看着我们死啊。面对如此强敌吓破了胆的车师国王,还有什么选择吗,没得选,只有打开城门迎汉军,赶紧出城投降,只求郑吉饶其不死。
面对手下将领和西域诸国都说要杀掉车师国国王的呼声,郑吉力排众议,因为在他出征之前,汉宣帝就有过交待,对于拱卫边疆的小国,要以怀柔之心,做到恩威并施,才能让他们真正归心,认同大汉,自觉做一个汉家人。
话分两头,匈奴也不是没有得到车师国送来的情报大汉派兵攻打车师的消息,更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也派来了援兵。谁知,匈奴的援兵还在路上,郑吉得知消息,果断的领兵迎击,两军遭遇摆开了战场,匈奴本来就很有点心虚,又看到漫山遍野都是汉军,胆怯了,竟不战而退。
收复了车师,彻底消灭了车师国的有生力量,造成这个小国人口锐减,特别是中青年大部分都死于战场,没有充裕的劳动力,无疑车师国只能任期毁灭和荒芜的。目睹这一凄惨的情景,郑吉便从汉军里分派300人马屯驻车师。同时,按照汉朝对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相应地成立了各级机构,不仅把车师国送进了历史,还为日后西域完全归为我汉家版图发挥出示范带动作用。
当然,郑吉收复车师的捷报,他也在第一时间由快马辗转数月送到长安。早已为这件事搞得寝食难安的汉宣帝看过文稿后,非常高兴,封郑吉为安远侯着令经营西域。得到汉宣帝褒奖的郑吉,怎能忘得了皇恩浩荡,他更有信心和决心在西域干的更是风生水起。
历经20多年的打拼,终于把西域所有的小国感召到大汗的旗帜下,一个汉朝各民族平等和睦生活的观念在西域深入人心。于是,当须发皆白的郑吉把可以在西域设立郡县的报告送达汉宣帝,汉宣帝仔仔细细的看了数遍,又召开了殿前会议认真听取大臣们为此展开的议论和建议,终于形成共识,设立郡县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西域生活在汉朝这个大家庭。于是,公元前60年,汉宣帝颁布天下设立西域都护,任命郑吉为首任西域都护,自此西域广袤的地域正式归为汉朝管辖,成为中华版图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