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明明是魏国人,他为什么要为蜀汉拼上性命?
姜维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为什么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了解姜维的朋友都知道,他原本是魏国的一员将领,只是诸葛亮看中他的能力,不惜利用离间计,让他受到魏国的猜忌,不得已之下投降蜀国,并且诸葛亮将他带在自己身边,作为接班弟子培养。但是不管怎么说,姜维还是魏国人,可他后来却为蜀国拼上了性命,死在魏军手里,这到底是为什么?姜维为何会为蜀国做到如此地步?
因为姜维本身就是忠诚之士。
姜维作为一个降将,首先要看姜维是为何投降。曹魏对待姜维不薄,因为姜维父亲立功战死,所以姜维直接封了官。蜀军攻打过来,当时大部分郡县都响应蜀军,而姜维并没有响应,但是姜维的上司马遵认为姜维也会跟随其他郡县一起反叛,所以才拔兵逃走,而姜维追过去的时候,马遵军已经不给开门了,各处都不愿意接受姜维,姜维被逼无奈才投降给了诸葛亮。
而诸葛亮当时斩了马谡,全军撤退,正是用人之时,姜维此时加入也是时机选的对,所以得到了重用。你想想,在魏国时被各种猜忌,然后到了蜀国被礼遇,姜维能不感谢吗。所以姜维怀着感恩的心,战战兢兢,慎重对待丞相派的每一次任务,并且以师事之。
说起降将,在三国的历史上出现了非常多,但是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那个原曹魏天水郡的中郎将,后降蜀汉的姜维,历史上对此人的争议也是甚大,有人说他乃叛徒,当不得真英雄,小花对此荒谬说法极不认同,在我看来他乃是真正的大丈夫伟英雄。
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怀疑有异心,姜维不得已投降蜀汉,被诸葛亮重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费祎死后姜维开始独掌军权,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维北伐总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
后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对姜维北伐,而宦官黄皓弄权,姜维杀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祸,后司马昭五道伐蜀,姜维据守剑阁,阻挡住钟会大军,却被邓艾从阴平偷袭成都,刘禅投降。后姜维希望凭自己的力量复兴蜀汉,假意投降魏将钟会,打算利用钟会反叛曹魏以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但最终钟会反叛失败,姜维与钟会一同被魏军所杀。
之所以姜纬为蜀国拼命,小花认为有两点,一是诸葛亮对其的信任和重用让姜维铭记于心,二是作为一个将,姜维心中已无国别之分,一心效力建功,无论身处哪国都能做到敢死敢拼为国效力
姜维本身就是秉承忠义孝信的义士,人品方面没的说,而且还文武双全,得到了诸葛亮的欣赏。还有一点尤为重要就是他有一颗匡扶汉室的雄心,在三国志中姜维传记载着:姜维曾说其祖祖辈辈食汉禄,说明他内心深处还是想报效国恩的,尽管曾是魏将,在内部被怀疑打压,也没有施展能力的大平台。当时又加上蜀国自身条件所限,老将凋零,人才匮乏,诸葛亮本人也知天命,一心想找一个人才传授衣钹,以延汉祚。
姜维的出现让诸葛亮看到了希望,人品、谋略、诚心无可挑剔,于是将压箱底的八卦阵都交给了他,可谓是尽心栽培,还担当重任,诸葛亮死后姜维做了大将军成为蜀汉军事指挥上的一把手,而姜维本身也并没有让诸葛亮失望,九伐中原,为国捐躯,谱写了一代英雄的悲歌。
姜维等人发觉后,追到上邽,马遵却紧闭城门不让他们进去。姜维等人只得一同奔往冀城,冀城也闭门不纳。姜维等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到诸葛亮那里去投降。
由此可见,姜维的投降,责任完全在于马遵,他生性多疑,胆小如鼠,无端猜疑,造成了姜维的投降蜀军。当时正赶上蜀将马谡街亭失守,诸葛亮率西县一千多户人家和姜维等人返回蜀中。从此姜维与其母失散。诸葛亮任命姜维为仓曹掾,加授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这一年是魏太和二年、蜀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这一年,姜维二十七岁。诸葛亮给留府长史张裔、参军将琬写信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其人,凉州上士也。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后迁中监军征西将军。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334年),诸葛亮去世。姜维返回成都,担任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各军,进封平襄侯。姜维因受诸葛亮知遇之恩,从此死心塌地为蜀汉尽忠,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这就是古书上说的“人之相知,贵相知心。”人的相知不在认识时间的长短。有的人相识多年,还像新认识的一样;有的人偶然相遇,感觉就像交往多年的知己一样。故人的彼此相知,贵在互相知心。这是姜维死心塌地为蜀汉尽忠的原因。
并不存在什么已经是降将就不能再投敌的问题。刘禅投降之后,姜维已经算是投降魏国了,若不是一心为汉,领个闲职了此一生怕也不是什么问题。而姜维最后的选择是宁可身死也要力求汉室复明。我觉得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大概就是“士为知己者死”吧。
在魏国一开始姜维只是个靠父亲功绩获得官职的小角色,诸葛亮北伐的时候他连城门都进不去,无奈之下才降了汉。但到了汉以后待遇就不一样了,诸葛亮给其他人写信时都大力赞赏了姜维的才能,怕是在姜维面前也多有期待之意。一个在原来国家碌碌无为还几近被放弃的降将,在这里却得到了赏识,这种前后悬殊的待遇恐怕不会不让人动容吧?人生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在这个和平的年代可以有很多选择,但是在那个生灵涂炭的战乱时代,恐怕选择也不多。既然如此,感知遇之恩而报之余生的做法又有何不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