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和魏延究竟谁的能力更强呢?
姜维和魏延究竟谁的能力更强呢?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魏延是蜀汉政权第二代军事将领中的佼佼者,刘备时代的魏延就已经是镇守一方的大将了,刘备将魏延从部曲提拔为牙门将军用了4年时间,从牙门将军提拔为镇远将军兼汉中太守,又用了4年时间,刘备时代的魏延成为仅次于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的存在。
诸葛亮时代的魏延,除了镇守汉中之后,还在北伐中争当先锋,在阳溪之战中,魏延与吴懿一起率军大破曹魏后将军费瑶与雍州剌史郭淮,魏延还在卤城之战中,与吴班、高翔一起大破司马懿,斩甲首三千,诸葛亮去世后,魏延也因为自己的任性而丢了性命,被杨仪所杀。
魏延
姜维是蜀汉政权中后期军事上的领导者,姜维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时迫不得已投降蜀汉的,但被诸葛亮看中其才能,并委以重用,姜维寸功未立,仅仅6年时间,诸葛亮就封姜维为中监军征西将军,还封侯,这算是火箭式的提拔了。
虽然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姜维没有特别贡献,但诸葛亮去世之后,姜维的才能逐渐显现出来,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先后十一次北伐,胜利5次,失败2次,不胜不败4次,因为其超群的军事才能,后主刘禅先后加封姜维为镇西大将军、卫将军,直到加封为大将军,成为蜀汉最高军事指挥官。
姜维
从姜维投降蜀汉算起,到成为蜀汉大将军,前后用了28年,从诸葛亮去世后算起,用了22年,诸葛亮时代的姜维仅仅算储备人才,真正重用姜维的是刘禅,一路提拔姜维的也是刘禅,姜维成为蜀汉后期唯一耀眼的名将。
在公元263年的魏灭蜀之战,姜维独木难支、回天无力,邓艾偷渡阴平是蜀汉灭亡的直接原因,姜维也只能跟随刘禅一起投降魏军,但在钟会之乱中,姜维企图利用钟会恢复蜀汉政权,但一片忠心却无奈失败,以身殉国。
从魏延与姜维两人的地位来看,魏延是镇守一方、勇冠三军的将,姜维是统领一国、智勇双全的帅,一个是将,一个是帅,地位差距可想而知。
魏延是将
一、比军事能力。
军事能力包括治军、带军、行军、打仗等等,魏延因为是将领,所以很少有独自率军作战的机会,要么与其他将领一起协同作战,比如阳溪之战,要么在上级领导的指挥下作战,比如魏延随刘备入川作战,随诸葛亮参与北伐之战。
魏延的特长是骁勇善战,善于冲锋陷阵、带兵打仗,这也是刘备重用魏延的原因,在蜀汉政权第一代将领凋零之际,刘备把魏延提拔为大将,镇守汉中,甚至在某些方面盖过了张飞,汉中是益州的门户,是决定益州安危的战略要地,刘备提拔一个毫无名气的人来镇守,如果不是魏延能力突出,刘备也不会提拔。
姜维是帅
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虽然此时的汉中没有发生过战争,但是魏延镇守的汉中也没有过什么乱子,这体现了魏延的治军与带军能力,阳溪之战中,魏延打败了费瑶与郭淮,史书没有记载此次战争的详细过程,想必是魏延依靠谋略与勇猛打败对方的,这是魏延的打仗能力。
魏延当然也有失败的时候,比如街亭之战,魏延在山谷中被张郃堵在谷中进退两难,再一个就是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延攻打杨仪,结果被王平遣散了手下军队,因此而失败被杀。胜败乃兵家常事,总体来说,魏延的军事能力在蜀汉能排到前十名。
姜维是从一名降将逐渐成长为蜀汉政权的最高军事领导人,帅与将的区别在于,帅的难度与责任更大,不用说,姜维的治军、带军、行军、打仗的水平不会差,否则也不会有11次北伐,姜维打仗同样有胜也有负。
魏延骁勇善战
姜维在北伐时多次与郭淮交战,数次战成平手,洮西之战中,姜维大败魏将王经,斩杀数万魏军,狄道之战,姜维斩魏将徐质,段谷之战,姜维被邓艾大败,损兵折将,侯和之战,姜维又被邓艾所败,灭蜀之战,邓艾偷渡阴平,姜维的防御再次失败。
虽然姜维打了一系列败仗,魏延打了一系列胜仗,但要注意一个问题,姜维时代的蜀汉,国力越来越弱,同时缺少将领与人才,姜维北伐其实是孤军奋战,魏延所在的时代,蜀汉在刘备与诸葛亮的领导之下,国力尚存,名将众多,比如王平、吴懿、蒋琬、费祎等等。
单纯论军事能力,姜维与魏延不相上下,魏延因为没有独立率军作战过,很难说魏延的军事能力就一定比姜维强,姜维作为蜀汉后期唯一的支柱,虽然北伐有胜有败,但好歹姜维能够力保蜀汉不至于崩溃,即使是263年的魏灭蜀之战,如果不是邓艾偷渡阴平成功,魏军根本攻不下剑阁关。
姜维统御全局
姜维的能力更多体现在统御全局之上,魏延的能力更多体现在行军打仗之上,两人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这就相当于拿张辽跟曹仁相比,张辽终身没有独自率军作战,而曹仁却是曹魏战区司令官级别的统帅,你能说张辽比曹仁强吗?只能说两人的军事能力相当,论冲锋陷阵,张辽强于曹仁,同样的道理,在冲锋陷阵上,魏延强于姜维,但在统御全局上,姜维强于魏延。
二、比谋略能力。
说起魏延的谋略,免不了要说子午谷奇谋,这个所谓的奇谋只不过是魏延的一厢情愿,是极难成功,魏延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敌人弃城投降的基础之上,本身就是不现实的想法,万一敌人不弃城投降,坚守不战,魏延怎么办?
子午谷奇谋没有成功的可能
魏延如何能保证在整个偷袭长安的过程中不被发现?很多人喜欢拿魏延偷袭长安与邓艾偷袭阴平来比,完全是两码事,邓艾走的是七百里无人区的阴平,而且是偷袭的是蜀汉的都城,魏延走的是人人都知道的子午谷,两年后曹真伐蜀就是从子午谷走的,结果走了一个月因为天气原因还没有走一半,曹真走不了,为何魏延就能走?还不被发现?这都无法实现。
退一万步说,就算魏延拿下长安,也是守不住的,此时的蜀汉没有跟曹魏拼消耗的实力,但魏延此举打成了消耗战,曹魏以重兵来围攻,到头来守不住,是不是白打一场?所以子午谷奇谋是错误的,诸葛亮拒绝是正确的。
从这可以看出,魏延喜欢冒险与突袭,这确实是部分战争取胜的原因,但并非所有的冒险与突袭都能取胜,失败的也不在少数,魏延的谋略能力相对来说不如他的军事能力。
魏延喜欢冒险
而姜维的谋略就是北伐,很多人批评姜维改变了汉中防御手段,魏延、王平时代,是把军队的防御阵地向前延伸,利用秦岭天险,来阻击进犯之敌,王平在兴势之战中的表现,就是这一战略的体现。
但是到了蜀汉晚期,姜维改变了这个战略,收缩了蜀军的防御阵地,把大部分集中在阳平关与汉、乐二城之中,然后放敌人进入汉中,再派出机动部队骚扰敌人后勤补给线,在敌人的补给出现问题时,城中的军队再冲出城歼灭敌军。
从姜维的这一战略来看,明显就是蜀军兵力不足了,同时蜀汉政权国力下降了,延伸防御阵地向前,需要大量的国力来实现,这些阵地全部需要人员与补给,维持这一战略需要较强的国力,但是姜维时期的蜀汉一天天在走下坡路,没有更多的实力来维持了,只能采取最经济的防御手段,这不失为一种最经济的歼敌办法。
姜维收缩防御
虽然如此,姜维在魏灭蜀之战中,仍然有一定的责任,就是他明知魏军有异动,并且向蜀汉朝廷报告之后,就躲到沓中屯田去了,此时的姜维应该以大将军之名,加强防御力量,提升战备级别,但很显,姜维做的不够,虽然朝廷并没有重视姜维这一建议,但姜维在战略确实有一定的责任。
但是,姜维时代的蜀汉,只能靠维持过着每一天,因为长期不断地北伐,国力消耗甚大,完全经不起魏军强大的攻势,就算仍然采取以前的战略,也很难保证能够对付魏国的倾国之兵,从战略上看,姜维略强于魏延。
三、比领导能力。
从领导能力上看,姜维远超魏延,主要是自身性格的原因。
魏延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关羽的翻版,关羽被人称为万人敌、熊虎之将,生性高傲,善待士卒而看不起士大夫,魏延性格同样高傲,与人难以相处,与刘琰、杨仪有过争吵,经常看不起人,但骁勇善战,两人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魏延生性高傲,不善与人相处
由于魏延的这种性格,他在朝廷之中很难得到支持,当魏延与杨仪发生争执时,朝廷中的大臣全部相信杨仪而不相信魏延,这就是魏延性格的恶果,与人难以相处,还看不起人,这样的将领没人愿意一起相处,所以魏延的领导能力几乎为零。
诸葛亮去世后,魏延公然烧毁栈道,然后率军与杨仪对抗,结果被王平遣散了所有士兵,这说明魏延的领导力非常差,连自己手下的士兵都管不住,连杨仪也打不赢,连自己的命都被送给了杨仪,这都是领导力差的表现。
相对来说,姜维明显强多了,姜维在诸葛亮去世后步步高升,虽然是刘禅升的官,但是刘禅明显要问朝廷重臣的意见,有人支持姜维,刘禅才会把姜维升为大将军,并在朝廷大多数大臣都反对姜维北伐的情况下,姜维还能持续不断的北伐,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刘禅这个皇帝的支持,没有刘禅的支持,姜维一个兵也不能带走北伐。
姜维成为蜀汉晚期唯一的支柱
四、时人评价
孙权曾经评价魏延与杨仪是小人,说如果没有诸葛亮的话,魏延一定是祸乱,果然,诸葛亮一死,魏延就开始作乱,直到被杀,陈寿在《三国志》中把魏延与刘封、彭羕、廖立、李严、刘琰、杨仪等人放在一起,这一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蜀汉朝廷不满而被杀或者被贬。
这说明魏延在当时的心目中评价确实不高,相对来说,姜维的评价比魏延高多了,诸葛亮评价姜维忠心勤奋、思虑周全,还说李邵与马良比不上姜维,钟会评价姜维文武全才,有超世的谋略,还说诸葛诞与夏侯玄也比不上姜维。
时人对姜维的评价高于魏延太多
陈寿在《三国志》中是把姜维与蒋琬和费祎共列一传的,这说明陈寿把姜维看成与蒋琬、姜维一样的治国之才,要知道蒋琬和费祎都是诸葛亮亲点的接班人,而姜维则是诸葛亮一手提拔重用的将领,从诸葛亮的眼光出发,明显认为姜维比魏延更有才能,只是魏延受重用的时候,姜维才刚刚加入蜀汉,两人在一起共事仅仅六年时间。
所以说,诸葛亮明显更看重姜维。综合比较的话,姜维的综合能力强于魏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