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处死和珅之后 嘉庆后面有没有后悔
还不了解:嘉庆杀和珅的读者,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乾隆告诫儿子不要杀和珅,可嘉庆不听,15年后才明白乾隆的苦心。在我们的生活中,对于历史人物的了解大多都是通过影视作品,清正廉明的包拯包大人,遗臭万年的奸臣秦桧,而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大贪官和珅。和珅可是个名副其实的大贪官,他依仗着乾隆皇帝的重视,利用官职在朝廷上贪污腐败、权倾中外,当时的和珅毫不夸张的说可以是富可敌国的状态。
可就是这样一个贪污钱财又腐败的官员,还能得到乾隆皇帝的庇护,这就不得不说到和珅的功劳了。其一生功绩卓著,又具有优秀的能力,替乾隆皇帝解决了许多难题。乾隆甚至在临死前告诫自己的儿子嘉庆皇帝不要杀了他。不过嘉庆皇帝上位后并没有庇护他,而是选择除掉贪官为民除害,15年后嘉庆皇帝才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为何嘉庆皇帝会后悔呢?
01和珅的身世
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和珅不同的身世。和珅生于乾隆十五年,是个官僚家庭,但是父母在其年幼时就去世了,只剩下他和弟弟,因为早早就没有了父母的庇护,大家大业也就遭到其旁支亲戚的惦记。这就迫使他学会独立能够独当一面,不仅要保护弟弟,更要守护住自己的家,成长中的痛苦也只有他自己了解,也正是这时他就立誓要出人头地。
和珅本身也是极具才华的人,他经常熬夜学习。一生读书甚多,尤其喜欢《春秋》和《三国演义》诵读了许多经典书籍,精通四国语言,在文学方面具有一定相当的造诣。如果贪官的身份不提,就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儒雅的文人了。
后来和珅也不负所望考上当时都城中最好的学校——咸安宫官学。和珅的才华也从此开始崭露头角,他在十九岁时就继承了祖宗的三等轻车都尉,并且得到了当时刑部大臣沈舒的青睐最终和珅凭借着家族地位和三等轻车都尉的官职,成为朝臣之一,以渊博的才华、出众的情商在朝廷上一路上升。
和珅进入朝廷后,将手中事务打理的井井有条,还先后担任许多重要的朝廷职务,其中就包括步军统领、领侍卫内大臣、《四库全书》正总裁官、翰林院掌院学士、兼内务府总管、理藩院尚书、刑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领班军机大臣、内阁首席大学生等数十个关键职务。这就不难看出和珅当时在朝廷的地位无人匹敌。
02乾隆的良苦用心与嘉庆的决议
一个人手中的权力越大,内心的欲望也会急剧增加。和珅在朝廷地位高升,他的下一步动作就是掌握军政大权,在乾隆后期的时候,和珅就已经掌握住军机处众多部门,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霸权局面。在当时军机处是直接效力于君主手下的,可以称之为第二个君主,和珅能掌握的程度就已经到达进行圣旨的草拟工作。
再后来,和珅又进一步掌权身兼数职,他的实力逐渐渗入到科举考试中,这给他的霸权之路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可以左右考试名次,将自己手中的人安排进朝廷做官,以供自己在朝廷工作中驱使,从财力和人力方面进行双双垄断。
随着岁月的变迁,乾隆皇帝也开始考虑继承人的事,乾隆皇帝在乾隆五十九年昭告天下立颙琰为太子。也正是乾隆这一准备让位的意思,打破了和珅掌握政权的安心,因为换位就意味着,他的一生心血将会化作泡影,所以他开始一面稳定乾隆的心,另一面讨好太子颙琰。
乾隆将和珅的行为都看在眼里,并没有明确的管还是一味放纵,然而太子颙琰早在朝中得知和珅的种种恶行,对和珅有意讨好的行为嗤之以鼻。颙琰心中也明白,即使自己即将上位有乾隆这个太上皇在,自己手中能掌握的权力也是寥寥无几。所以面对和珅讨好,他也是假意附和,正是颙琰假意的态度,让和珅以为下一任君主也被他掌握住了。
和珅能够顺畅游走在朝廷之中,也少不了颇深的心机,他选择对颙琰进行监视,发现他有错误的行为立马告发到乾隆那边,使得乾隆对颙琰不满,甚至差点废掉太子。颙琰也试图反抗,在登基之初,就任命刘墉做吏部尚书,分拨和珅的部分权力,这就引起和珅的极度不满。他写了封奏折说嘉庆帝想把吏部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将两封奏折同时呈给嘉庆和乾隆。
嘉庆帝一看便知和珅的意思,向乾隆解释自己并没有这个意思。乾隆一面面对儿子,一面面对自己的宠臣,和珅也曾暗地里向其说过嘉庆想摆脱乾隆的束缚,而这件事的发生更是直乾隆内心的痛处。乾隆下意将此事交给军机处处理,一次三番的君臣之争,都是和珅取得胜利,这就加深嘉庆要除掉和珅的决心。
在乾隆离世之后,嘉庆就下令处死和珅,和珅敛财的一生也因此结束。铲除这样的贪官之后,国库得到了充盈,一时之间国家也开始发展,嘉庆帝以为是个大快人心的局面,然而好景不长。清代开始发生财政危机,朝廷也没有和珅那样出谋划策的人才,一遇到重要的事,大臣之间开始推卸责任。朝廷的漏洞也在慢慢显现出来。
而这就是乾隆叫嘉庆帝放过和珅的意义所在,和珅此人爱财如命,但是却有着出谋划策的实力,可以轻松应对国家朝政之事。一代君主并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这就需要身边有这样的人进行辅佐。另一方面,和珅具有这一人之下的权力,也能更好的平衡朝廷大臣之间的朝野势力。但此时的嘉庆帝后悔也为时已晚。
03结语
嘉庆帝后悔自己处死和珅,也在后来得知父亲劝告的良苦用心。只有身处高位才能真正理解,一切并不要分个是非。能够尽最大程度发挥这个人的价值,帮助自己掌握大权,才是问题关键,这也为后来清代走向灭亡埋下伏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