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大禹九鼎没有存在 为什么很多文献都有记载呢
大禹九鼎到底存在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大禹九鼎、传国玉玺和《兰亭序》,并称我国失传的3大国宝。但在严谨的学术界,大禹九鼎究竟是民间传说的杜撰,还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国宝级文物,至今都是一个未解之谜。
在很多古文献中,对大禹九鼎的记载都比较一致。也就是说,古时候人普遍认为,九鼎是大禹铸造的青铜鼎,它象征着华夏九州。关于九鼎的最终下落,以司马迁的《史记》为文献基础,目前存在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秦昭襄王灭东周以后,周赧王将九鼎献出,它被运到了都城咸阳的王宫。但司马迁在《史记》中同时又记载,九鼎的其中一只落入了江苏徐州的泗水。从洛阳到咸阳,怎么可能经过江苏徐州呢?
第二种说法认为,九鼎不是从洛阳迁往咸阳,而是保存在商丘地区的宋国。司马迁之所以提出这种观点,可能是发现了九鼎迁移路线的矛盾,为了解释九鼎落入泗水的原因。但问题又来了,宋国是商朝的后裔,九鼎怎么可能在宋国呢?
传说中的大禹九鼎
第三种说法认为,东周灭亡前夕,为了防止象征王权的九鼎落入秦国手中,周赧王将九鼎掩埋在洛阳附近。这种说法基本不成立,别忘了秦昭襄王的哥哥嬴荡是怎么死的。秦国上下都关注着九鼎,周赧王不交出来是自讨苦吃。
第四种说法认为,东周末年财政出现危机,周天子负债累累,不得已将九鼎熔铸成铜钱。这种说法更是荒谬,九鼎是象征王权的国宝重器,给周天子十个胆子,他也不敢亲手毁坏传国之宝。
秦王举鼎
通过这4种说法很容易看出,《史记》和后世对于大禹九鼎的记载,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历史学的问题,通过考古学证明,这是一个科学的途径。考古界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大禹九鼎历史上根本不存在。他们提出了以下5个理由:
第一,关于大禹九鼎的最早记载,出自战国时期的《左传》。更早的古文献根本没有提到过,比如西周时期的《尚书》和《诗经》。《尚书》是记载夏朝、商朝和周朝三代历史的重要文献,其中对大禹九鼎只字未提。
第二,考古出土的文物不支持。大禹生活在夏朝建立前的21世纪,在400年后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我们也只是发现了工艺粗糙的青铜器,证明夏朝的青铜器铸造技术非常原始。因此,大禹时期不可能有铸造九鼎所需的工艺。
第三,商朝已经有了成熟的甲骨文,但是迄今为止,我们在15万片甲骨中,没有发现过关于九鼎的记载。商朝人祭祀使用单只青铜鼎,例如郑州商城的杜岭方鼎,安阳殷墟的后母戊鼎,妇好墓中出土的后母辛鼎。
夏朝的青铜鼎
第四,《左传》对九鼎的记载不合理。在《左传》中,九鼎之上描绘了九州山川地理图,并铸造有铭文。但直至商朝中期,仍然只能铸造简单的兽面纹和饕餮纹,不能铸造复杂的地形图。另外,商朝青铜器上的铭文,最早出现在公元前13世纪,比大禹时期晚了800年。
第五,大禹九鼎的器形不合理。古文献中记载九鼎是“方腹三足”,我们从来没有发现过类似的青铜鼎。商朝青铜鼎一般为“方腹四足”,周朝青铜鼎一般为“圆腹三足”,九鼎更像是商朝和周朝青铜器结合的怪胎,极有可能是杜撰的。
商朝的后母戊鼎
从以上4个理由足以说明,传说中的大禹九鼎根本不存在。可能有很多人要反驳,大禹九鼎既然不存在,为什么众多古文献都有记载?为什么能流传数千年?甚至在很多成语中,都有九鼎的内容呢?
别着急,专家学者们说“大禹九鼎”不存在,但没说过“西周九鼎”不存在。其实,大禹九鼎这个“九”字,早就揭示了谜底,它其实是西周时期铸造的。
西周的周成王时期,周公旦创制了《周礼》。其中规定,天子祭祀用九鼎八簋。也就是说,九鼎成为王权的象征,是从周成王时期才开始的。夏朝先祖大禹不可能知道《周礼》,也就不会恰好制作了九只青铜鼎,留给周天子使用。
也就是说,九鼎是真实存在的,但不是大禹铸造的,而是西周时期铸造的。他的作用,就类似于秦始皇的传国玉玺,是一件世代相传的国宝。那么,周朝人为什么要虚构大禹九鼎的传说呢?个人认为,这可能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个原因,我们自己搞错了,周朝人没有说谎。我们知道周朝人宣称是夏朝的后代,因此将治水英雄大禹作为重要的祭祀对象。传说中的大禹九鼎,不是指大禹铸造的九鼎,而是指祭祀和纪念大禹的九鼎。这样一来,九鼎上存在九州地图和铭文也就合理了。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
第二个原因,周朝人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王权和地位。周朝采取的是分封制,各个诸侯国都有政治和军事权力,很容易产生僭越和改朝换代的想法。春秋战国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周天子将将大禹的伟大形象,与“君权神授”的概念结合起来,便产生了大禹九鼎的说法。
可能还是有人坚信,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不会错。我再告诉你一个秘密,《史记》记载大禹九鼎的其中一只,遗失在江苏徐州的泗水。为什么偏偏是泗水呢?这是因为,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曾经就是泗水亭长。不用过多解释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