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江东基业后的孙权,他为什么没能统一天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今天为什么小编来说说孙权的故事。
在人们的印象中,孙权作为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一直是一个雄才大略,能与曹刘两家分庭抗礼的形象。
他十九岁就继承了兄长的江东基业,内平叛乱、外联刘备;在赤壁之战中以弱胜强,打的曹操放弃了南下的念头;后来任用吕蒙,擒杀关羽,又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八百里。那么,这样一位连对手曹操都不禁称赞:“生子当如孙仲谋”的乱世雄主,真的如人们印象里的那般伟大吗?
事实上,区别于曹刘两家的开国皇帝,孙权的江山并不是自己打下来的,而是从父兄处继承的。而孙氏本不是江东人,是靠武力压服的江东。在孙策暴死后,江东多地发生了叛乱,如果不是张昭、周瑜和程普这些孙策的旧臣尽力镇压,依孙权的军事能力,也许很难度过这第一大难关。
尽管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但是这“三世”却有很大的“水分“。孙坚早在和刘表作战的时候就战死了,东吴的江山实际上是孙策打下的基础。
从公元195年孙策起兵渡过长江,到公元200年孙权继位,前后不过五年时间,虽然也算得上是“三世”,但根本谈不上民心归附。为了震慑当地的门阀势力,孙策在占领江东期间实行高压政策,这样虽然确立了孙家的统治地位,但也与当地的门阀贵族结怨。
另一方面,为了稳固统治,孙家又不得不依靠本地势力来保证政策的执行。从这个角度来说,东吴政权更像是孙氏和江东地方门阀的联合体。双方对外一致,以孙权作为代言人,但对内互相斗争,时刻准备削弱对方,壮大自己。
孙权明白,如果想一统天下,就必须改变这种松散的政治架构,加强集权。然而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即使在位期间竭力打压本地势力,孙权在吕蒙暴死后仍别无选择,不得不启用江东门阀的代表陆逊抵御刘备。
孙权还有一大耻辱就是著名的“合肥之战”。公元215年,孙权亲率十万大军进击合肥,却被张辽带领800勇士打退,成了一大笑话。后来孙权又4次攻打合肥,均无功而返,足见其军事水平。
最为令人诟病的是孙权晚年出现的“两宫之争”。在精心培养的太子突然病死后,孙权立孙和为太子,同时给了孙霸同太子一样的待遇,这让孙霸有了争权之心,与太子斗得你死我活,最终孙和被废,孙霸被赐死。这桩悲剧的始作俑者,正是孙权。
其实对孙权来说,与叔伯一辈的曹操和刘备相提并论,是不公平的。作为一名“二代”,孙权无论是政治才能还是军事能力,都不可能比得上两位“创一代“,但是与同时期的“二代”刘琮袁熙之流相比,却是胜过千万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