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不止一次与崇祯和谈 崇祯为什么都拒绝了
很多人都不了解皇太极和谈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欣赏。
皇太极曾不止一次主动提出与明朝进行和谈,但是最终都没有达成任何和谈的成果,究其原因是崇祯帝对于面子过于看重,最终没能避免两线作战的尴尬境地,最终导致了灭国的悲剧。
朝贡与马市贸易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女真人阿哈出对明朝进行朝贡,明朝建立了建州卫。之后的几年时间,明朝陆续在东北地区设立了一百三十多个卫所,这些卫所的成立后,明朝大量任命了本地女真人为指挥使、指挥同知等职务。这些部落首领通过向明朝进贡以当地特产马、貂鼠皮、海青、阿胶、殊角(海象牙)等来换取明朝丰厚的赏赐。同时他们被允许通过以带货的形式,将贡品之外的商品出售到京城的市场。
朝贡贸易的巨大利益驱动下,朝贡的次数和人数规模不断扩大,明朝不得不对朝贡贸易做出了限制。
相对于朝贡贸易,平民之间的马市贸易则显得更为重要。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女真人提出了开设马市的申请,马市的设立增加了生产生活物资的互通有无,女真的农业生产工具铁器和耕牛的获取基本通过马市来获取。
明朝利用羁縻政策控制边疆藩属部落或卫所。通过适当的剿和抚来安定边疆的。羁縻政策一直贯穿明朝始末,明初朝廷对女真各部也采用了羁縻政策。努尔哈赤祖父和父亲死后,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致使明朝对女真羁縻政策的失败。
皇太极的议和
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也就是后金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驾崩,皇太极即位。当时由于战争,朝贡和马市的断绝后,后金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危机,所以皇太极在军事占优的情况下,第一次向明朝提出了议和的建议。
时国中大饥,斗米价银八两,人有相食者。国中银两虽多,无外贸易,是以银贱而诸物腾贵。良马,银三百两。牛一,银百两。蟒缎一,银百五十两。布匹一,银九两。盗贼繁兴,偷窃牛马,或行劫杀。
时任宁远巡抚的袁崇焕派出使团前往沈阳,在沈阳明朝使团受到厚待,返回后使团带回皇太极的书信。书信中皇太极表达了愿意议和的意愿,但是这封书信如石牛入海并没有任何回音。一个月后,皇太极派出方吉纳、温塔石出使,袁崇焕回信提出和谈条件为退回被后金所占的城池,其实袁崇焕知道皇太极其实不会让步,所以和谈无疾而终。
屡蒙书教,知崇敬明帝,停息干戈,抚养国民之意......往事七宗,汗仍抱为长恨,我焉能听之忍之。追国往事,穷究其因,乃我边境小人,与汗之不良诸申人,口舌相争,……辽东潘阳界内人民,尚不能保,宁问糗粮足与否?汗怨已雪,而心满意足。惟我皇帝,难消受耳。今若修好,城池如何退出。……汗更有以教我乎?在此特候复书。”
这次和谈为双方底线的一次试探,后金积蓄恢复因战争而中断的马市交易,而袁崇焕方面和谈只不过是一个缓兵的借口而已。
和谈的另一次机会
天启帝驾崩后,皇太极也希望派出使团,前往北京吊唁,顺便开启新一轮的和谈,可是却被明朝拒绝。
就在袁崇焕被重新启用后,皇太极再次向明朝抛出橄榄枝,提出以大凌河和三岔河为界,双方就可罢兵,共享太平。
若真诚和好,则以大凌河为尔界,三岔河为我界,此两处之间,留为空地,......我愿罢兵,共享太平,乃出於至诚。尔等亦直诚言之。我等双方母得头顶皇天而施诡计也。
两个多月后,袁崇焕以辽东辽东人思念先人为借口拒绝了皇太极的议和请求,并且这次议和的建议并没有上报明朝廷。感觉受到侮辱的皇太极这次直接采取了军事行动,绕道蒙古兵临北京城下,这次议和不成导致的己巳之变,成了袁崇焕的之死的导火索。
辽东人西来,而其填基均在於彼,我强压其思念先骨之情,可乎?亦不合众意。止有受而不可言,故未奏帝知之。
最后的机会
随着战事的发展,崇祯皇帝收复辽东的梦想越来越渺茫。崇祯十四年,辽东大雪,皇太极再次提出了议和的请求,崇祯皇帝态度犹豫。有了袁崇焕的前车之鉴,兵部尚书陈新甲小心翼翼地试探崇祯皇帝的口风,在得到崇祯的首肯后,和谈有了进展。
每岁贵国馈黄金万两,白金百万两,我国馈人参千斤、貂皮千张;以宁远双树堡中间土岭为贵国界,以塔山为我国界,连山适中之地,两国于此互市
可是就在一切进展顺利之时,陈新甲的一个疏忽,让明朝原本秘密进行的和谈成果,以塘报的形式公诸天下。恼羞成怒的崇祯最终让陈新甲成了替罪羊,原本进行中的和谈胎死腹中。
这是一次最接近成功的和谈,却因为崇祯帝的不作为,而前功尽弃。
和谈为何难?
站在今人的角度上看,明与清(后金)有不少和谈的机会,为什么都功亏一篑呢?个人认为其原因有三:
第一:崇祯朝没有缺乏高拱、张居正这样的政治家。
“隆庆和议”是明朝少有的通过和谈解决的政治问题,俺答封贡的达成,正是因为背后有高拱、张居正这样的政治家。反观皇太极的诉求与俺答汗相似,最初都比较简单,恢复互市,满足百姓的生活需求是他们的出发点。可惜的是崇祯朝无人能有张居正这样的魄力。
第二:崇祯的性格
崇祯错失了很多机会,不可否认他是一个勤勉的皇帝,但是同时他也是一位费力不讨好的皇帝。崇祯帝刚愎自用的性格,决定了他并不是一名合格的政治家。没有担当,怕承担责任,让他首鼠两端,瞻前顾后,如果他能抓住任何一次机会,明朝的结局可能就会改变。
第三:朝堂上的争斗
崇祯朝不乏名将,却都不得善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无原则的朝堂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