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与相权之间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相权是如何被一步步削弱的?

  皇权与相权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为什么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秦始皇嬴政一统六国之后,我国古时候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诞生。在这种国家政权中,皇权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整个帝国的权力核心。

  然而,无论皇帝的能力再强、精力再旺盛,皇权也不可能兼顾到帝国的方方面面,更加严重的是皇权不受限制的过度膨胀必将会导致帝国的崩溃,所以就需要一个人出来总领百官、辅佐皇帝,并且用他手中的权力制衡皇权。这个人在历史上被统称为宰相,而他手中的权力就是相权。

  如果把皇权与相权之间的这种复杂关系说得简单一些,就是皇帝做事需要跟宰相商量,宰相做事必须得到皇帝的批准。

image.png

  如此一来,皇帝与宰相之间的矛盾就产生了。皇帝总觉得遇事跟宰相商量太麻烦,而宰相也会觉得自己在国事上的费尽心思和呕心沥血凭什么非要得到皇帝的批准!

  秦朝存在的时间比较短,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并不突出。而进入到汉代之后,由于汉初担任宰相的大多都是开国元勋,并且相权集于宰相一人身上,所以相权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文景时期遇到军国重事,皇帝为了表达对宰相的尊重还会亲自到宰相府中商议(国有大议,天子车驾亲幸其殿)。

  从汉初到汉武帝登基这一段时间可以说是历史上相权的巅峰,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在皇权至上的政权中,任何可能使皇权受到威胁的权力都不可能一直存在下去,更何况是处在巅峰时期的相权。于是在汉武帝登基后,便开始削弱相权,他主要采取了三种措施:

  1、设置大司马和大司空,这样原本属于宰相一人的相权就被分散到三人手中;

  2、起用毫无根基的人担任宰相,这样宰相就必须依靠皇帝才能在朝中立足;

  3、将原本隶属于内府的尚书独立出来,取代宰相去处理相权职责内的事情,这样相权就被架空了。

  汉武帝的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宰相就慢慢从政令决策者变成了政令执行者,权力大大降低。虽然此时的尚书拥有很大的权力,但其实际上只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并没有完全掌握相权,而相权的缺失又给一个搅局者制造了可乘之机。

image.png

  这个搅局者就是外戚。从汉元帝时期开始,外戚开始依托皇权进入权力的核心,至汉哀帝时,王莽将大司徒、大司空和宰相的权力全部聚集到自己手中,而尚书根本没有任何去制衡他的能力,最后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王莽篡汉。

  东汉光武帝登基后认真的总结了西汉灭亡的教训,他认为解决的方法只有加强皇权这个唯一的途径,此后的历代帝王也基本都延续了这个思路。于是他将西汉时期行使宰相权力的大司马、大司空和大司徒(汉哀帝时改宰相为大司徒)统统变为虚职,然后成立尚书台行使部分宰相的权力。由于尚书手中的相权并不完整,所以他不得不依赖皇权。

  尚书权力的提升虽然暂时解决了西汉末期外戚擅权的问题,但其依然难以完全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从汉和帝开始,外戚窦氏再次依赖皇权取得了国家的控制权,随后又开始反噬皇权,而皇帝无奈只得把宦官拉入权力核心来制衡外戚,这样就造成了东汉后期宦官与外戚轮流执政的局面。

  这种局面下,皇权式微,大司马、大司空、大司徒和尚书台束手无策,他们都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宦官与外戚相互斗法,结果激起了足以倾覆江山社稷的黄巾之乱、董卓之乱和李傕郭汜之乱。

image.png

  历史上凡是大乱之时,往往都是强人辈出。东汉末年也不例外,曹操、袁绍、孙策、孙权、刘备等强人各霸一方,互相征战不休,其中曹操无疑是最具有政治智慧的一个强人了。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虽然不见容于历朝历代的皇帝,但其用强力手段重新将相权集于自己之手的方式却给天下的再度一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之后,曹丕与司马炎接连以宰相之职篡权登上帝位,所以从魏晋开始历朝历代无不以打击外戚与宦官干政、削弱相权等手段来加强皇权。在这种趋势之下,无论是成熟于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还是宋代实行的两府三司制,都是奔着加强皇权的目的去的。

  既然历朝历代的皇帝都认为加强皇权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那么他们为什么不直接终结相权,将皇权与相权都集中在自己手中,反而要费劲巴拉的去削弱相权?要解答这个问题,还得说说宰相的三个作用:

  1、纠错。历朝历代在军国大事上都追求万无一失,可现实中是人就避免不了犯错,一旦这种错误出现在军国大事中,往往就是万劫不复的开始,所以就需要皇权与相权来集体负责以便将这种错误出现的概率降到最低;

  2、背锅。身为一种至高无上的存在,皇帝是不可能出错的,一旦皇帝出错,皇权的威信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就需要宰相出来承担这个责任;

  3、协调各方利益。皇帝所处的地位决定了他必须优先考虑整个王朝,而王朝之中各方利益犬牙交错,这时就需要宰相出来帮助皇帝协调各方利益;

  4、统领百官。一个王朝之内管理方方面面的官吏数以千计,若无一人去统领他们,他们就会变成一盘散沙,什么事都做不了,这个问题在崇祯时期尤为突出,所以就需要由宰相来统领他们,让他们组成一个高效率的行政体系。

  宰相本身具备的这些作用才是魏晋之后历朝历代的皇帝们都无法彻底终结相权的根本原因。然而宋代的两府三司制给皇权终结相权提供了充足的基础条件,之后相权虽然在元代出现了回光返照,但是距离被彻底终结已经不远了!

image.png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越来越觉得相权的存在不利于皇帝集权,于是他借着胡惟庸案彻底终结了相权,将一部分相权收归皇权,将另一部分相权分散到六部之中。

  可是相权真的能被终结吗?答案当然是不能,因为在朱元璋之后,被分散到六部中的相权又被一个叫做内阁的机构给整合了起来,被收归皇权的相权又被明代的皇帝委托给了司礼监,所以明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不仅没有随着明太祖朱元璋终结相权减弱,反而因为多了一个司礼监导致这种斗争更加激烈。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