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起义究竟是怎么样的 该起义为什么能快速蔓延到全国

  黄巾起义的网友们,黄巾起义,为何能迅速蔓延东汉全国?

  这篇文章,我们来说说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爆发于公元184年二月。起义刚爆发时,势头很猛,起义军攻城拔寨,焚烧官府,没逃走的官吏要么给杀死,比如南阳郡守褚贡;要么给绑票,比如安平王刘续。刘续被活捉后,手下花了好大一笔钱才把他给赎回来。

  黄巾起义不但强度大,而且范围还很广。黄巾军总数几十万人,起义烽火波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大概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它这个地域性上的广度。

  当时东汉一共才十三个州,八个州被起义波及,黄巾起义一下子就变成全国性的危机事件。汉灵帝立即派兵镇压,只用了八个月,就消灭了黄巾军主力。

image.png

  所以黄巾起义就有个奇怪的特点:爆发时很猛,但失败得也很快;迅速进入了高潮,持续时间却很短。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巨大的反差呢?今天这篇文章,就来解开这个谜团。

  黄巾起义失败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三点即可概括:

  第一个,黄巾军战斗力差。

  历史书上说,黄巾军数州并起,有几十万人。

  但实际上,这几十万人不都是战士,其中夹杂着大量的非战斗人员,比如老人、妇女和儿童。当时老百姓都活不下去,往往扶老携幼、拖家带口地参加黄巾军。

  黄巾军中非战斗人员有多少呢?

  大概占总数的三分之二。换句话说,十万人中只有三万人能打仗的。

  三分之一是战士,好像也不少。假设黄巾军有三十万人,那总共就有十万战士了。

  但就算有十万战士,也都是乌合之众。

  为啥这么说?

  因为东汉建国时,担心地方拥兵自重,刘秀取消了西汉时的正卒制和都试制。

  简单解释下这两个制度。正卒制,是23岁以上、56岁以下的男子都至少要到大军中服役一年,参加各式兵种的训练;都试制,是郡国每年要举行一次军事演习。

  这两个制度放在一起,就相当于全民预备役。

  正卒和都试取消后,东汉普通老百姓是没机会参加军事训练的,所以我说他们是乌合之众,战斗力不行。

  黄巾军失败的第二个原因,是将领无能,战术指挥不行。

  黄巾军的将领,都是没什么战术素养的——他们厉害,只存在游戏中。

  举两个例子。

  比如长社之战。黄巾军将领波才用十万人(如上所述,不都是战士)包围了政府军几千人,人数绝对优势。但因为波才非常愚蠢地用野草结营,被皇甫嵩用火攻,大败,死者数万。

  再比如宛城之战。朱儁只用了一万八千人,就把十万黄巾军包围在宛城。攻外城时,朱儁佯攻东南,实攻西北,轻松破城;攻内城时,朱儁久攻不下,就假装撤围。黄巾军非常幼稚地上了当,出城逃走,结果被在野战中轻松击败。

  和东汉中央军的战斗中,黄巾军每次都是人数优势,但最终总是失败,说明他们的指挥是不行的。

  黄巾军的将领和皇甫嵩、朱儁比,相当于业余玩家打职业选手,胜负并无悬念。

  和地方大军战斗中,黄巾军赢了很多次,还杀了几个郡守,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厉害,下面会详细说。

  第三,黄巾军战略不对。

  在中国古时候,能够长期坚持下去的农民起义,基本上都采用同一个战术:流动作战。

  “hit & run”,不和政府军刚正面。

  因为一旦你占据一个区域死守,人家就会集中全国的资源,来抓着你打,你根本打不过。

  典型的案例,是唐代的黄巢和清代的洪秀全,跑着打时无人能挡,一停下来就完蛋了。

  所以有经验的农民军,专往各个行政区域的交接地带跑,比如什么“三不管”地带,然后慢慢壮大,最后角逐皇座。

  张角不懂运动战,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综合以上三点,黄巾军失败是没有悬念的。

image.png

  实际上,真正困扰很多人的问题是,为什么黄巾军一开始看起来那么猛——数州并起,攻城拔寨,杀了好几个郡国长官,把各个地方政府打得屁滚尿流。

  因为他们开局太好,所以八个月就失败的结局才让人难以理解。

  这个问题,答案也很简单,都是刘秀军制改革的锅。

  刘秀建立东汉后,号称“带甲百万”。可刘秀不想保留这么多大军,一是大战过后,经济残破,得放这些青壮男丁回家种田,发展经济;二是担心地方郡国拥兵自重,成为中央政府的威胁。

  所以,刘秀大刀阔斧地进行裁军。

  中央军是怎么裁的,咱们不管,和今天的话题无关。

  我们看刘秀是怎么裁地方军的。

  第一,取消地方专职武官。

  西汉时,郡国都尉是地方的专职武官,辅助太守或国相管理军事。

  免去都尉后,军事权也划归了太守,太守是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所以东汉的太守又称“郡将”。

  第二,复员郡兵,同时废除正卒制和都试制。

  正卒和都试上面说过了,不再重复。

  郡兵复员了一部分,地方还是保留了一点,绝大多数郡都只有一千来人。

  东汉一个郡,面积大小相当于现在一个地级市,大家可以自己感受一下。

  这点兵,别说打仗了,维持基本的治安都不够。

  第三,取消戍卒,削减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

  这个是东汉后来出现长期边患的原因之一,但也和本期话题无关,不展开说了。

  所以,刘秀这么一改后,地方兵实在是太少了。

  地方上不但兵少,战斗力还非常差。

  大军战斗力强不强,一是看训练,二是看兵源,三是看指挥。

  我们先来说训练。

  根据文献记载,东汉各地兵营中,射箭、骑马、战阵的日常训练基本不做,西汉时流传下来的、士兵日常健身项目,什么蹴鞠、投石、角抵,也没人爱玩。

  当时就有人埋汰这些士兵,说他们“列屯坐食”,混吃混喝,打仗不行。

  训练不行的同时,兵源素质也比西汉下降了很多。

  战国时兴起的征兵制,两汉时还在用。

  不同的是,西汉时征兵为主,辅以一定数量招募的士兵;东汉时,征兵制虽然还存在,但募兵已经成为士兵的主要来源。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

  两个原因。

  一个是流民太多,土地都不种了,你去那征他们当兵?

  二是豪强地主大量藏匿人口,让我的佃客去给国家当兵?门都没有。

  但其实募兵也不必然会导致兵源素质下降。

image.png

  比如西汉,募兵时是要挑选一下的,够不够勇敢,射箭准不准,身体壮不壮?

  为什么能选?

  因为社会有尚武精神,在战场上立功了不但能获得荣耀,在仕途上也可以有好的发展,所以大家都爱当兵。

  东汉时就不一样了,从光武帝刘秀开始就重文轻武,整个社会都崇尚经学,看不起武人。

  武人出路也不好,你像孙坚这么卓越的将领,整整干了十年副县长,三次工作调动,全是平调,要不是赶上了黄巾起义,他大概率在基层官位上蹉跎岁月而死。

  所以东汉社会风气就这样,好男不当兵。

  没人愿意当兵,募兵时选择就很有限。

  有文献记载了当时士兵的成分,小偷、强盗、地痞流氓、在逃犯人,都到大军里来混口饭吃。

  除了花钱招募的,还有一些以减刑为条件来当兵的犯人;边郡募兵时,还会大量招募少数民族的士兵。

  这些募兵,没有为之而战的目标,眼睛里只有钱。钱不给到位,立即就叛乱。

  汉恒帝时,募兵镇压长沙、零陵的农民起义,豫章郡来了六百多人应募。到了前线后,这些人发现暂时领不到工资,老子不干,当场造反。

  这种大军一旦出兵,能不能打赢敌人不好说,抢老百姓却是很在行的。

  比如袁绍儿子袁谭在青州募兵时,“放兵捕索,如猎鸟兽”;关东盟军讨伐董卓,也“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 。

  部队战斗力不行,指挥员素质也不行。

  东汉建国后,重文轻武,地方的太守、县长县令,大多是察举、征辟上来的文士。

  你让这些人寻章摘句、引经据典,那没问题;你让他上阵打仗,当然没这个能耐。很多人坐而论道、夸夸其谈,把地方治理好都费劲,更不用提带兵打仗了。

  代表人物孔融,名士中的名士,东汉吐槽大会前三名,但和黄巾打仗,每战必败。

  很多太守一听黄巾军起义,直接就跑了;在战场上战死的,还算是有担当的。

  所以东汉地方政府兵很少,战斗力很差,指挥员很不懂打仗。

  你让地方拿什么抵抗黄巾军呢?

  如果黄巾军人数不多,或者只在一个州起义,那附近州郡合下兵,再找个孙坚这样的将领,说不定还能挣扎一下。

  可黄巾军数州并起,人数几十万,各个郡县都自顾不暇,哪还管得了其他人呢?

  所以,黄巾军自然就如同烈火烹油一样,在东汉大地上熊熊燃烧了,最后必须出动中央军,还得有皇甫嵩这样的名将带领,才能最后扑灭起义军。

  所以,历史的真相是:黄巾军并不强,但东汉地方军实在是太特么弱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