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远征大理,在历史上什么结果?

  大理国是我国历史上宋代时期南方的少数民族在今云南一带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政权,疆域大致包括今云南全省、贵州、和广西西部、四川南部。主要民族有居住在东部的乌蛮(古时候史书对西南土著居民的称呼)和西部的白蛮(今白族的先民)以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十三世纪中叶,大理国的末代国王段兴智势弱,朝政大权掌握在权臣高详、高和兄弟手中,并且,各部族首领也纷纷拥兵自重,相互征战,大理国实际上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之中。

  与此同时,北方强大的蒙古帝国在先后消灭掉西夏和金国以后,就将进攻的矛头指向了偏距江南的南宋。

  蒙哥成为蒙古大汗之后,便积极进行侵宋的战争准备。他计划在征服大理后,一方面可以利用西南少数民族的军队增强侵宋的兵力,另一方面又可从南面夹攻南宋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1252年,蒙哥命总领漠南汉地事务的三弟忽必烈率军远征大理,并以速不台(蒙古帝国名将,成吉思汗的“四獒”之一)之子兀良合台总管军事。

  同年暮秋,忽必烈从草原觐见蒙哥大汗后,即率兵南下。忽必烈还特意带了几个善于谋略、富有政治才能的汉人知识分子随军,如姚枢、刘秉忠、张文谦等,而这些参谋们也建议忽必烈要采用怀柔的政策,不要滥杀无辜。

  1253年夏,忽必烈驻军在六盘山,等诸军集齐后,粮饷器械也准备充分后,亲率十万大军于秋天进至临洮(今属甘肃省定西市),由于此时的四川还在南宋的手中,故蒙古军队在忒刺(今四川松潘)稍加休息后,绕道路途艰险的吐蕃境内取道大理。

image.png

  蒙古军队的这次假道计划,有着非常重大的战略意义,因为它实际上本身也是一次与征服大理有着同样地位的军事行动。

  在这个时代,吐蕃同样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忽必烈所率的大军在顺道吐蕃的时候,攻下了很多城池,那些分裂割据的吐蕃贵族们都不得不陆续向强大的蒙古军队投降,使得这一地区统一到蒙古的统治之下。

  可惜的是,由于蒙古军队在吐蕃境内的征战留下的记载很少,使我们后人无法了解这个重大事件的详细过程。

  1253年初冬,蒙古大军包围大理城,忽必烈派出三位使者进城劝降,没想到的是,“夜郎自大”的高氏兄弟不顾国王和群臣的反对,竟然将这三名使者全部杀死。

image.png

  忽必烈等了几日不见使者归来,就知道自己干了件“肉包子打狗”的傻事,于是发起总攻。几日后,大理城破,国王段兴智逃到昆明,高详被杀。

  城破后,忽必烈看到三名使者的尸体后,大怒,下令屠城。结果在姚枢、刘秉忠等人的极力劝说下,忽必烈不但改变了屠城的主意,还命姚枢作了些小旗帜,上面写着“止杀”之令,并插遍大理城内,这样一来,蒙古军队也就没有在大理城内烧杀抢掠。

  1254年春,忽必烈挥师北返,留下兀良合台统兵留守大理。不久,段兴智被俘归降,大理国从段思平至段兴智,共传22代,历317年,至此灭亡。

  忽必烈这次远征大理虽然成功了,但是付出的代价也是很惨重的。蒙古军队一路经吐蕃曼陀、渡大泸水、穿过满是瘴气的不毛之地、翻越崎岖的大雪山、踏过随处陷人的沼泽地、横渡水流湍急的大渡河、金沙江,来到瘴疠流行的云南,每天士兵都是带着病和土著军队打仗,来时的十万大军,等回时只剩了不到两万,战马也损失了十几万匹。

  但是,这场堪比长征的行军,对于忽必烈来说却是一场非常重要的战争,因为他不但让蒙古帝国完成了对南宋迂回包抄的战略目标,而且通过这次战争使忽必烈取得了极高的军事声誉,这为他日后在蒙哥去世后,成功夺取蒙古大汗奠定了基础。

  而更重要的是,忽必烈的这次远征大理,在我国历史上也是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云南自八世纪中叶,皮逻阁建立南诏政权割据以来,离开中原王朝的统辖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直到忽必烈此次远征大理,才再次与内地复归于一统。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