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巾军起义过程中,还曾逼得高丽王逃亡海外,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说到红巾军,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我们都知道,马背上能打天下,却不能治理天下,元朝建立之后,统治手段极其粗糙,采取马背上治天下的办法,根本无法适应文明等级更高、需要更为精细化统治手段的南宋故地,从而造成了元朝起义不断,尤其建国七十年之后,轰轰烈烈的红巾军起义拉开了序幕。
鲜为人知的是,红巾军起义过程中,其影响力不仅局限于中原地区,还涉及到朝鲜半岛的高丽国,其中一支被打残的红巾军就打到高丽,还逼得高丽国王逃亡海外。另外,红巾军还与日本武士发生冲突,间接影响了日本。
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利用白莲教为掩护,在阜阳颍上县聚会,杀白马黑牛,誓告天地,决定起义。由于事情泄密,韩山童被杀,刘福通逃回颍州。一个月之后,刘福通率众起义,迅速攻克颍州城,点燃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烽火。
与朱元璋“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不同,刘福通奉行的是一鼓作气。起义四个月后,刘福通攻克数十座城池,拥兵20余万。第二年,刘福通连战连捷,大败元军主将赫斯虎赤,斩元大将巩卜班,击败帖木儿30万精锐之师,屡战屡胜,威震元廷。1355年,刘福通找到韩山童之子韩林儿,将其立为皇帝,号称小明王,建都亳州,国号宋,改元“龙凤”,红巾军起义再次进入高潮。
韩宋政权建立之后,为了一举推翻元朝,刘福通决定三路北伐,一度威逼北京,元廷惶恐不安,可惜的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元廷出了一位军事天才——察罕帖木儿,将三路北伐大军杀败两路,导致北伐功亏一篑。元朝这位最后的军神鲜有人知,但我们都很熟悉他养子王保保,是朱元璋眼里的“奇男子”。
刘福通左中右三路北伐,中路军指挥官是关先生(关铎)、破头潘(潘诚),这一路红巾军越过太行山,破上党,攻掠临汾、太原,陷大同、代县,又派遣军队南下。一时之间,中路军势如破竹,风头无两,如果持续下去,必然很快就能通过山西威胁北京。
可惜,察罕帖木儿识破关先生的战略目的,最终这一支红巾军遭到了元军的伏击,损失惨重。更为重要的是,察罕帖木儿层层堵截,致使中路红巾军在山西无法活动,离开山西北上,转攻河北,进军上都。所谓上都,即元朝陪都,历史上的开平府,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
1358年底,龙凤四年,关先生、破头潘攻克上都与辽阳等城市,看似攻克了元朝重要城市,但已经远远偏离了战略目标。而且,一支数万精锐分兵在外,远离中原地区,深入敌后,显然不太利于中原红巾军集中力量抗元。
已经深入敌后的中路军,再打回来难度太大,需要面对元廷层层堵截,于是关先生、破头潘就瞄准了朝鲜半岛上的高丽王国。
我们都知道,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古时候奉行的是“事大原则”,即向大国臣服。元朝时期,高丽全面降服蒙古,积极配合元军,高丽对元朝有多么臣服,可以通过四件事管中窥豹:一是忽必烈攻日时,高丽积极准备战舰,向元朝表现了忠诚,当然现代考古证明并非神风救了日本,而是高丽打造的舰船不合格,一遭遇风暴就散架,二是高丽成为元朝驸马之国,自高丽王谌始的八代国王中,除了忠穆王和忠定王两位幼主外,其余皆娶元朝皇族女子为正妃,三是高丽积极的蒙古化,上层流行辫发胡服,高丽忠烈王更是一度下达剃发易服的命令,四是派兵来华,配合元军镇压红巾军起义等。可以说,高丽是元朝的铁杆小弟,因此到了辽东的红巾军才将目光瞄准高丽。
1359年,这一支红巾军攻入高丽,不久之后退回辽东,二年之后又一次攻入高丽半岛。根据清末民初柯劭忞编撰的《新元史》记载,“关先生等由辽阳入高丽,高丽王奔耽罗”,红巾军进入高丽之后,一路势如破竹,以至高丽国王逃亡海外的耽罗岛,即如今的韩国济州岛,当时是元朝直属领地。史书对这一支红巾军的记载很少,但短短数字却能看到红巾军在高丽的威风。
可惜的是,红巾军进入高丽之后“变质”了,高丽降臣“纳女请降,(红巾军)将校以下皆配以女子,军士遂与高丽为姻娅,恣情往来。关先生等狎之,不以为意”,红巾军放松了警惕,肆意玩耍,结果高丽人“因各藏其马”,发动突袭,只有会高丽语的才不杀,其余人全部坑杀,红巾军十不存二,唯有破头潘(潘诚)带领一支兵马逃出高丽。
除了影响高丽半岛历史之外,这一支红巾军打入辽东时,还曾遭到倭寇攻击,“倭人攻金夏州,杀红军据其州者,即奏遣人往赏赉而抚安之”,元朝鼓励倭寇攻杀红巾军,占领红巾军城池,甚至还给予奖励,元朝与倭寇联合扼杀红巾军。所谓倭寇,其实源于元朝时期,并非我们认为的明朝,史书上有“去年(1309年)日本商船焚掠庆元,官军不能敌”与“终元之世,使竟不至,寇盗边睡”等的记载,说明元朝时期倭寇已经横行。
最终,在元朝、高丽、倭寇三方联合绞杀之下,破头潘(潘诚)率领的残余红巾军几近被歼,还有一小部分退出辽东,不知所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