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的身世并不显赫,为什么能在官场那么顺利呢?

  和珅是我国清朝时期著名的贪官,他受到皇帝的宠信,独揽国家财政大权,借此疯狂敛财,一生聚集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贪腐记录。

  和珅(1750一1799),字致斋,姓钮钴禄氏,满洲正红旗人。和珅可以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贪官的代表,其个人经历也为现世的人们所关注。应该说,和珅由一普通生员扶摇直上,短短数年就成为乾隆皇朝政坛上最耀眼的新星并持续闪耀数十年,显示了他出众的政治天赋和才能;同时,逐渐权倾朝野的他在人生的道路上也逐渐迷失了自我,嗜于权、钱之欲而不能自拔,最终自掘坟墓、遗臭万年。

image.png

  和珅出身于一个中等武官之家,其五世祖尼雅哈纳巴图鲁,在清初入关的战争中,获三等轻车都尉世职;父亲常保,曾官至福建副都统。身世并不显赫,但也是军功世袭之家,这为和和珅后来得遇圣恩,被乾隆帝所赏识创造了条件。有史料记载说,和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美男子,高大俊秀,皮肤白哲,举止优雅,与我们在荧屏所见则大不相同。少年时的和珅,可称得上是八旗才俊,英姿勃发,只不过谁也想不到他这么快就平步青云,一发而不可收。

  和珅年轻时即能在政坛上大展身手,一帆风顺,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时身居显位的高官英廉对他青睐有加。英廉认为他才貌出众,是人中龙凤,定可出人头地,并把他最疼爱的孙女冯氏嫁给了他。英廉,字计六,冯氏,内务府汉军镶黄旗人。乾隆初年几经升迁,先后担任刑部尚书、户部尚书等职,并曾暂署直隶总督,后授大学士,加太子太保,深受乾隆帝器重。得此一地位显赫的老丈提拔,自然对和珅的政治生涯大有助益。据说和珅在官学期间生活比较拮据,英廉对其多方关照,使他顺利完成了学业。和珅和冯氏结婚之后,感情一直不错,冯氏为其生下了他唯一长大成人的儿子——丰绅殷德,冯氏则于嘉庆三年(1798)去世。

  和珅十九岁时(1769),承袭了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二十三岁时被授为三等侍卫,挑补粘竿处,即上虞备用处,负责仪仗事宜。和珅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去参加了顺天府的乡试,但没有中举。关于和珅的发迹,有记载说,有一次乾隆帝出巡时,突然找不到仪仗用的黄伞盖,怒问:“是谁之过与?”众人吓得不敢作声,只有和珅引经据典朗声答到:“典守者不得辞其责”,即是说当然是管这个事情的人来负责。从而引起乾隆的注意,一路详加询间,和珅都能一一应答自如,乾隆立刻就将他提为侍卫,又升副都统。自乾隆四十四年(1779)起,和珅开始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升迁,数年之内官至军机大臣、大学士,先后兼任、担任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理藩院尚书、内务府总管大臣、九门提督、领侍卫内大臣、满洲都统等要职,封一等忠襄公,位极人臣,掌政二十余年。可谓达到了政治生涯和人生的顶点,已经是“飞龙在天”了。

image.png

  乾隆帝执政六十年,是中国历史上颇有建树的皇帝之一。他在前期提拔了不少优秀的人才,成为了他的左膀右臂,为乾隆时代经济社会的繁荣做出了贡献。乾隆帝对自己看人的眼光也非常有自信,伯乐相马,后期的乾隆相中了和珅这匹千里马。的确和珅配得上称千里马,在帝国政坛持续闪耀几十年,也做出了不少成绩。可乾隆帝没想到的是,这匹千里马“胃口”太大了,吃得清王朝家底都动摇了。

  和珅的确有其出众的才华,而且非常有政治天赋,为乾隆朝的大清国做出过贡献,成为乾隆帝最倚重的宠臣,尤其是在乾隆帝日渐衰老的时候,和珅的精明干练更为其所赏识。和珅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这在众多大臣中极为少见,使他成为乾隆帝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得力助手。和珅也很有外交才能,乾隆五十七年(1792),英国派马戛尔尼带领使团访华。中英双方首先在拜见皇帝的礼节上发生了争执,清廷坚持贡使须行“三跪九叩”之礼,英使则坚持以见英女王的单腿下跪礼代之,双方都不肯让步,谈判几乎破裂。和珅与英国使团进行了艰难的谈判和交涉,最终说服他们按照清廷的礼节觐见乾隆帝。后来英国使团提出了他们来华的真实目的,即增加通商口岸、占据海岛、减免关税、传教等要求。这些要求均无视中国主权,为和珅断然拒绝。后来英国特使评价和珅说:“自始至终殷勤地尽到招待责任,体现出一位有经验的廷臣的礼貌和上等教养”,“态度和蔼可亲,认识尖锐深刻,不愧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

  在封建帝制条件下,唯皇帝意志是举。和珅非常懂得揣摩乾隆的想法,办事干净利落,经常不等他开口就能把事情办妥当,因此非常得乾隆帝宠信。乾隆帝喜欢附庸风雅,身边像刘墉、纪晓岚这样的大员都是知名才子,和珅在这方面也非常下苦功,诗作、书法、绘画皆有所成。尤其书法上,他刻意模仿乾隆帝,以至于能够以假乱真。到了后来,乾隆帝有些诗匾题字就索性交给和珅代笔了。乾隆帝对和珅越来越倚重,后来将他最宠爱的小公主和孝固伦公主嫁给了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这样他们就结成了儿女亲家,两人关系更进一层。也许封建帝制下皇帝感到非常的孤单,像和珅这样能够揣摩圣意到如此地步,乾隆帝真的是把他当成知己了。

  和珅在其政治生涯走上巅峰的同时,也开始迷失了自己,沉溺于权与钱而不能自拔,走上了自掘坟墓的道路。和珅得势以后就开始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史书记载,和珅秉政之时,“对那些不愿意依附自己的人,伺机激怒皇上而陷害之;他的亲信若是犯了法,总是巧为周旋,或故意拖延其事,待皇帝怒气平息后,再去为之说情。”于是,朝廷大员纷纷盘剥下属以讨好和珅,弄得朝野一片紧张。和珅的弟弟和琳本是生员出身,按当时规矩是不可能当大官的,但和珅凭借自己手中的权力和乾隆帝对他的宠信,不断提拔和琳,最后将其擢升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都御史、四川总督。他小时候的老师吴省兰,也被他所重用,不仅提拔为学政,还担任了乡试的主考官。乾隆退位当太上皇之后,和珅又把他安插到嘉庆帝身边养录诗稿,实际上让他监视嘉庆帝。和珅的舅父明保,既无资历,又无学识,却被他安插为汉阳知府,后来乾隆帝接见时发现他什么都不懂,生气地向和珅问及他的出身和仕履,和珅凭借其口舌竟然蒙骗了过去。乾隆五十一年(1786),陕西道监察御史曹锡宝参奏和珅家奴刘全衣服、车马有逾制,其实是间接弹劾和珅。乾隆帝下令严查,但因为乾隆帝明显袒护和珅,加上和珅得到亲信通风报信,提前让刘全毁掉逾制的衣服、车马,最终导致查案不力,曹锡宝反被和珅诬陷,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含冤而死。

  和珅常年把持清廷财权,户部与内务府皆为他掌握。他嗜财如命,肆无忌惮地巧取豪夺,中饱私囊。清朝在财政管理上有着非常严格的制度,和珅广开财路,公开卖官,尽量不动用国库银两,使乾隆帝非常满意。他创设“议罪银”,有过失的官员可以交纳罚银代替处分,为免革职、参处,督抚们缴纳的“议罪银”少则万两,多则几十万两,这些钱不入国库,直接入皇帝支配的内务府。由于和珅到处搜刮,使得原本入不敷出的内务府几年就扭亏为盈,当然这其中和珅少不了中饱私囊。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进贡皇帝的礼品,和珅都要截留一些,经常是好的留在了他的家里,次的才进入皇宫。以至后来查抄他家产时,发现他所藏的珍珠手串比皇宫里的还要多、还要好。而且他还经常想方设法把自己看上的皇宫里的东西偷出来,据为己有。

  和珅得势以后,中央和地方的大员为了讨好和珅,拼命地搜刮民脂民膏向他进献,而和珅的胃口也越来越大,在不归路上越走越远。当时有位姓张的地方官去和府送礼,带了二十万两银子,等了许久也没人理他。不得已又拿出五千两“打点关节”,才见到一位身着华丽的少年奴仆从和府走出来。见到他开口就问是白是黄,答道是白银,那奴仆不屑一顾,命人收在了外库,原来视二十万白银为小数。他还以为那奴仆是和珅的心腹,后来才知道因为他送礼太薄,出来见他的只是和珅奴仆手下的奴仆。

  为了聚敛更多的财富,和珅开设了大量的店铺、旅店、粮店、酒店等,还开当铺、银号,放高利贷,并利用自己的权势欺行霸市,盘剥百姓。乾隆五十二年(1787),北京米价大涨,商家囤积居奇,和珅家粮店存粮却不多,于是便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各店库存粮食不得超过五十石,从而使自己的粮店控制了京城米市。

  官员经商,尤其像和珅这样权势极大的大员经商,给他自己带来了巨额的财富,但是却扰乱了市场,祸及民生。可是,搜刮这么多的财富对于他来说有什么用呢?家中出入金银,俱由他自己亲自核对。宅第所需资费,全部由他的下属承办,自己从不掏钱。对家里妻妾也很少赏赐东西。这时候的和珅已经有点像守财奴了,正如世人所说的,“愈是有钱,愈是一毛不拔”。当然,他在自己身上从不吝啬花钱,可谓挥金如土。

  和珅聚敛起了惊人的财富,而且每日收入不断,他也以此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有记载说和珅“每晨起,恒服珠,故心窍通明,过目即记。”江苏吴县有个叫石远梅的人,专门贩卖珍珠,他卖的珍珠次的也值万金,士大夫争相购买,唯恐买不到,都是为了买来进献给和珅的。

  和珅位高权重,又特别注意在乾隆帝面前表现自己,以维持自己的形象。因此,当他或他的亲信遭人弹劾或犯错时,揽功诿过、文过饰非就成了他惯用的伎俩。乾隆四十六年(1781),甘肃撒拉尔番、回苏四十三等反叛,进逼兰州。当朝驸马拉旺多尔济、领侍卫大臣海兰察、护军额森特等率兵讨伐,同时乾隆帝命和珅为钦差大臣,偕同大学士阿桂一起前往督师,应该说这给了和珅一个立军功的好机会。当时阿桂身体有恙,让和珅先行。和珅到兰州后,海兰察等已经将叛军击溃,和珅急于立功,立刻下令分四路进兵追剿,轻率冒进,结果中了埋伏,总兵图钦保阵亡。过了几天,阿桂到了,追查此事。和珅便把责任推到诸将身上,说他们不听调遣,阿桂便说那就该杀。第二天,二人一同部署战事,阿桂发现将领并无不服从指挥调度的现象,便问和珅当杀谁?和珅非常尴尬。后来乾隆帝也知晓此事,下诏斥责和珅隐瞒钦保阵亡,并想抢占海兰察与额森特军功之事,很快召他回京了。

  和珅秉持朝政这么多年,舞权弄弊、结党营私、贪污受贿,弄得大清朝吏治废弛、民变四起,早已不得人心,只是由于乾隆帝对他太过倚重和宠信,始终存心包庇,所以一直没有受到惩处。但是,到了嘉庆四年(1799),已成为太上皇的乾隆帝驾崩,和珅失去了唯一的靠山。对和珅一直隐忍不发的嘉庆帝马上做出周密部署,惩办和珅。在乾隆帝病逝的次日,即将和珅革职拿问,后来发布上谕,历数和珅二十条大罪,并于发布上谕两天后“加恩赐令自尽”。国病民终一死,一代巨贪终于走到了他的人生尽头,终年五十岁。

  关于查抄的和珅的家财,史书记载:“凡百有九号,就中估价者二十六号,已值二百二十三兆两有奇;未估者尚八十三号。”照此估算,大约有八百多兆两。这一巨大财富,相当于清廷十余年的财政收入。因此,民间流传着“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之说。足见和珅贪污受贿之厉。

  和珅唯一长大成人的儿子丰绅殷德,他的名字为乾隆帝所赐,又娶了乾隆帝最宠爱的小女儿和孝固伦公主,何等的荣耀!可他的父亲留给他的不只是这短暂的荣耀,更是抹不去的耻辱。和珅死后,丰绅殷德靠着公主的关系并未被赐死,但是当他看到往日荣华富贵瞬间灰飞烟灭,政治前途一片暗淡,又背着生父骂名,自此心灰意冷、日渐颓废,到嘉庆十五年(1810)就抑郁而死,年仅三十六岁。我们想这是敛财后爱子成癖的和珅怎么也不想看到的吧。

  和珅在得知他被赐死之后,写下了最后一首诗,这也可以作为他一生的注脚:

  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

  他时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

  前两句,和珅从八旗才俊到权倾朝野,再由权力的顶峰跌到低谷,直到死的时候他才知道往日荣华不过是场梦。是啊,他死的时候带不走一分钱财,留给他的却只有万世的骂名,何其悲哉!这时候他的心理落差也一定非常大吧。后两句,明知赐死在即,却又似乎透露出了他那惯有的自负,殊不知正是这种自负成就了他的成功,也注定了他的悲剧。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