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正闹饥荒,范仲淹鼓励赛龙舟是何用意?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范仲淹的故事,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宋朝庆历六年,范仲淹任邓州知州,在邓州期间,范仲淹设立花洲书院,兴修水利,造福一方。正是在这里,范仲淹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他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成为后世士大夫一生追求的行为准则。其实,范仲淹不仅留下了千古名篇,他还留下了很多治国安民的智慧。例如,三年后,范仲淹调任杭州,杭州闹饥荒,范仲淹的做法让人佩服。

image.png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他为官37年,曾一度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但却因新政受挫,从此远离中枢。因为他谥号“文正”,后人称之为“范文正公”。其实,范文正公的一生,虽然有些悲情,但他无时无刻不再为民谋福。

  范仲淹生父早逝,母亲带着他改嫁给继父朱文瀚,在母亲和继父的教导下,范仲淹寒窗苦读,26岁时一举考中进士。范仲淹入仕之后,母亲才把他真实身份告诉他,范仲淹得知自己亲生父亲另有其人,非常伤心,辞别母亲和继父,回归本姓,改名范仲淹。

  范仲淹从底层官吏做起,不管他到何处,总会造福一方。例如,他担任兴化县令的时候,在当地修筑海堰。在担任应天知府的时候,坚持抽空到应天书院讲学,引导读书人崇尚品德,取得了卓越的政绩。

  范仲淹名声虽盛,但他性格耿直,宁折不弯,在官场上却屡遭打压。在“庆历新政”失败之后,范仲淹被贬邓州,在登州待了3年,然后被调任知杭州(杭州知府)。

  范仲淹来到杭州,他的很多门生故旧都以为范仲淹要隐退,纷纷购买田宅送予范仲淹,让其安享晚年。范仲淹一一谢绝,并表示他既然来到杭州,就要为杭州百姓做一些事情。

  没过多久,范仲淹果然在杭州干了一件大事。史载:

  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时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

  1050年,也就是范仲淹调任杭州的第二年,浙江等地爆发饥荒。范仲淹一方面向朝廷求援,另一方面开官府粮仓,赈济百姓。由于受灾面积太大,宋仁宗也救济不过来,范仲淹只能自己想办法。在特殊时期,范仲淹看着百姓们为生计发愁,突然下了一道命令:鼓励百姓举办龙舟赛!

  当地百姓都喜欢赛龙舟,每年必举办大型的龙舟赛事,范仲淹一纸令下,在官府的扶持下,今年的龙舟赛举办得更宏大,持续时间更长久,从春天一直持续到夏天,范仲淹为了鼓励大家来湖边观看比赛,自己也经常带人到船上饮宴。

  “太守(指范仲淹)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在范仲淹的鼓励下,杭州的士绅们每天都到西湖边观看比赛,有的拖家带口,场面之宏大,前所未有。于此同时,西湖边的茶楼、饭馆、客栈生意开始火爆,很多百姓开始聚集到西湖边做起小生意。

image.png

  百姓闹饥荒,范仲淹还要大办龙舟赛,很多和范仲淹关系较好的同僚纷纷写信质问范仲淹,认为他不爱惜民力。范仲淹面对大家的质问,也不作解释。一年后,大家终于发现范仲淹的伟大之处。史载:“是岁唯杭饥而不害。”

  当年,浙江诸地都因饥荒而死了不少人,只有杭州的情况最不严重。

  范仲淹举办龙舟赛的这一招,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呢?能让杭州百姓免于饥荒?范仲淹解释道:

  凡出游者,必其力足以游者也。游者一人,而赖游以活者不知几十人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凡是有能力来观看龙舟赛的人,肯定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因为他来到西湖边,衣食住行都需要花钱。一个人来西湖边游玩,至少能养活10个百姓。

  换句话说,范仲淹的目的不是为了办龙舟赛,而是为了刺激消费。当杭州闹饥荒时,很多百姓吃不上饭,但富商和士绅们的生活还很宽裕,若让他们直接拿钱来救济百姓,他们肯定不愿意,若是想办法让他们把钱花出去,让经济活跃起来,底层百姓门才能其中获利,不至于饿肚子。

  范仲淹的这一招,可以说开了刺激经济的显赫。直到现在,有网友看到范仲淹的这则故事,不禁感叹道:难怪每逢经济危机,都要刺激经济,原来古时候也有刺激经济的措施。

  《周礼》云:荒政十二,或兴工作,以聚失业之人。意思是说,连续十二年的饥荒,主政者应该尽量给百姓们提供赚钱的机会。这个道理虽然浅显,但做起来并不容易,范仲淹却做到了。

  明朝万历年间,苏州闹饥荒,主政者下令禁止百姓游船,那些富家子弟不能外出,整日只能在家里饮酒,最终导致很多百姓因饥贫而背井离乡。相比之下,范仲淹的做法,确实高明。范仲淹不管到哪里任职,总能用自己的智慧护佑百姓,堪称古时候父母官的楷模。

  为政者,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范仲淹之所以被后世所敬仰,除了他的家国情怀以外,还有他治国理政的智慧。范文正公,名臣也!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