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胆敢多次刺杀曹操 曹操为什么不对汉献帝下手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汉献帝和曹操,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汉末皇帝刘协,历来被认为是曹操手中的提线木偶,但这个木偶也曾想过剪断束缚自己的绳索,成为一个自由自在的掌权皇帝,不过时机不太好罢了。
刘协最大的机会便是董承的衣带诏。董卓死后,东汉的权力出现短暂空白,而这段时期或许才是刘协夺权的最佳机会,但他有个致命缺点——年龄小。
刘协出生于公元181年,被董卓提上皇帝宝座的时候不过是一个8岁的幼童。董卓死于192年,刘协才11岁。
11岁的孩童,哪怕再聪慧,也不会被大人放在心上,因为他缺少皇帝特意的威严。没有威严,刘协便压不住众多大臣,更别说这时候的汉室皇权威望正处于最底端。没有成年的皇帝,坐不稳皇位。
刘协需要保护,需要那些有兵有地盘的人的保护,直到成年才有机会。成年意味着可以结婚,而结婚意味联姻,而联姻意味着皇帝刘协有了自己人——外戚。
曹操迎立刘协之初,远远达不到“挟天子”的地步,双方可以看作一场合作。曹操提供地盘和保护,维持汉室的基本威严,而刘协给曹操一部分“令诸侯”的特权,用现代的话来说——双赢。
刘协,或者说刘协拥有的势力握有政治舆论力量,曹操有军事力量,俩人所拥有的,正是彼此最缺少的。沮授曾劝袁绍迎接汉帝刘协,袁绍斟酌一番后,不得不拒绝。
曹操缺少政治影响,因此才需要迎接刘协,而这一点恰是袁绍不需要的。汉末的四世三公身份,在某方面来说,同皇帝有着一样的号召力。袁绍不需要在自己头上放个皇帝,他本身便等同“皇帝”。
对曹操影响最大的两个人荀彧和郭嘉,这两人有个共同经历——先找的袁绍,后才投靠曹操。俩人同袁绍有些接触后,发现袁绍不是什么“明主”,这才找上曹操。换句话说,曹操是袁绍的备胎。
假如袁绍稍微给点力,荀彧、郭嘉都会待在河北,而不是前往兖州辅助曹操。这便是袁绍的政治号召力。曹操靠捡袁绍“剩下的”人才。
曹操将刘协拉上自己的战车,却没法一步登天。曹操要利用刘协的影响力,便没法完全把他当作傀儡,东汉朝廷还要继续运作,仍需要众多大臣的支持,而曹操的权威尚达不到“一言堂”。
曹操只能一步一步靠近权力中枢。
天子所在便可看作“司隶”,曹操要做的第一步便是掌控司隶,也就是拿下司隶校尉一职。同时,他也许有参与朝政的权力,便有了“录尚书事”。
曹操需要不是权力,因为他手中的军队便是他的权力,谁也夺不走,他更需要的是政治地位——三公。单论权力,三公不一定比得上尚书令、录尚书事、侍中等,但贵在地位最高,乃是天子之下第一人(大将军地位不定,时高时低)。
随着年龄的增长,刘协夺回权力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董承、伏完等外戚,也希望执掌权柄,而这时曹操有北方的大敌袁绍,是刘协等人夺权的最佳时机。
衣带诏中,董承联合诸多势力,有曹操亲信大将王子服,有亲汉势力越骑校尉种辑、议郎吴硕,还有勉强算作诸侯的刘备。而衣带诏想成功只有一个办法——刺杀曹操。只有曹操死掉,“衣带诏”势力才能接收曹操留下的权力空白,以及抵挡曹操余下势力的反扑。
衣带诏爆发于建安四年末至建安五年初,这一年的刘协早已成人,汉室对天下仍有一定的威信。若他们谋刺曹操成功,刘协确实有执掌权柄的机会,当然历史没有“如果”。
面对刘协、董承的谋逆,曹操没有想象中的暴怒,也没有大骂刘协、董承是白眼狼、恩将仇报。他明白谁也抵挡不了权力的诱惑,他最需要想明白下一步怎么走。
曹操有三种做法,一是杀掉刘协,二是无视刘协,大家一拍两散,三是装作刘协没有参与衣带诏,大家继续合作。
杀掉刘协是最过瘾也是最无脑的做法,更别说有前车之鉴了。董卓掌控洛阳后,第一件事便是废杀少帝刘辩。有人说董卓是为了宣示权力,但正是这一步将董卓推向深渊。
董卓同曹操类似,有军事实力而无政治资本,他没有认识到皇帝是他手中最大的政治筹码。董卓却亲手把他毁掉。仅靠军事手段的势力,没有一个能长久的,最明显的例子便是蒙古。
曹操有远见,有抱负,不会轻易废弃刘协这张王牌,更别说杀掉他了。他将衣带诏的罪过全部归于董承几人,高高祭起屠刀,大肆杀戮。剪除刘协的羽翼后,刘协只是个孤家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