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是如何与父亲共同开创“文景之治”的?为什么说他很幸运?

  汉景帝,接下来听听为什么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

  汉初皇帝的继承是有些神秘色彩的,除汉惠帝是嫡长子身份外,文帝、景帝和武帝都是以中子身份登上皇位的。因汉文帝汉之太宗文皇帝,以无私之心首开中国皇朝治世与前代王后所生的四个儿子在数月内接连死亡,汉孝景帝刘启才能登上太子之位。因此,汉景帝可谓是幸运之极,尽管他的四个哥哥之死给后世留下了猜想,但汉朝也幸运地迎来了一位治世明君。

  归纳起来,汉景帝一直都在处理三个关系:对外是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对内则是中央与诸侯国的关系以及自己与窦太后的关系。

image.png

  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匈奴犹如一把悬在汉朝头顶上的利剑,时刻威胁着汉朝的安全,但是汉朝当时对此也毫无办法,只能采取被动防御及和亲政策,汉景帝也延续了这样的政策。在汉景帝后期,郅都大汉苍鹰郅都,内压豪强,外镇匈奴担任雁门太守期间,匈奴不再从雁门入侵;郅都死后,雁门太守冯敬战死,成为整个汉匈战争期间战死的最高级别官员(前御史大夫)。

  汉景帝与窦太后的关系。汉朝以孝治国,所以这是让汉景帝最憋屈、最无奈的关系。窦太后屡次插手朝政,逼着汉景帝杀了苍鹰郅都为刘荣报仇,还将儒生辕固生扔进野猪圈。最典型的事情是,窦太后逼着汉景帝立梁王梁王的任性嚣张使得兄弟关系产生异变为储君,又纵容梁王胡作非为,所以又变成了外戚、诸侯国交织到一起的问题。汉景帝不得不忍着,以致于不能依法处理梁王派人刺杀十余名大臣的重案。也许是这个因素,汉景帝在临死前,强行给十六岁的刘彻加冠(古时候男子二十岁加冠,为成年人),向世人宣告刘彻具有独立行为能力。

image.png

  相较于处理上述三个关系,朝政对汉景帝来说就简单的多了。汉景帝延续了汉文帝时与民休息的政策,改革刑法,继续恢复生产。如,登基之初,下令田租减半,实行三十税一的征收制度;六次发布“赦天下”的命令,并四次赐民爵一级;因经常打死犯人,两次改革刑笞,笞五百降至二百,笞三百降至一百,并规定了笞的尺寸、厚度,规定了犯人受刑部位及不得随意更换行刑人。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汉景帝不仅更改官职名称,如我们知道的大理、太常等,还加强了对官员的管理标准。

  然而,汉景帝时期的中国真是多灾多难,不仅彗星、日食、大雨、大风等经常出现,而且地震、洪涝、干旱、蝗灾及瘟疫等灾害频发。如景帝在位期间,彗星出现四次,日蚀出现八次;多次出现下大雨、冰雹的情况,衡山有一次冰雹的最大长度达5寸;江都城遭受大风,城墙被吹坏十二丈;中三年和四年两次遭受蝗灾;四次遭受地震,最严重的上庸地震持续了二十二天。虽然日蚀、彗星等现象在古时候对皇帝警示意义很大,但异常的气候变化对粮食和布的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于是,汉景帝时采取各种措施以度过危机,如,禁止卖酒、用粮食喂马、收获前吃完口粮兵,要求人们吃粗粮(不能精加工),为节约粮食就让列侯回到自己封地,规定犯人穿粗布。所以《汉书》记载,汉景帝晚年两次发布诏书,分别提到“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手工)害则寒之原也。夫饥寒并至,而能亡为非者寡矣”和“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要求各级官员重视农业生产,不重视的官员都要被定罪。

  “事难成而易败”,汉景帝时的自然灾害和粮荒对汉朝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在那个粮食产量不高的年代,能否应对好好持续的自然灾害和粮荒,决定着社会能否稳定下去。正在诏书中说的“夫饥寒并至,而能亡(无)为非者寡矣”,汉景帝很清醒地认识到粮食和布帛生产问题,督促所有官员重视农业生产,顺利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汉景帝在汉文帝改革的基础上采取了完善措施,但不如汉文帝节俭,再加上好色、废立太子及诛杀周亚夫,所以很多人为文景之治主要归功于汉文帝。一个政策的成功与否最关键还在于是否能长期执行下去,汉景帝就是很好地延续了汉文帝时的政策,在无为的大环境中采取有限的有为政策,与父亲共同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盛世——“文景之治”。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